正文 第一章 養成正確說話的好習慣(1 / 3)

養成良好的談話風度

一個人是否具有談話的魅力,直接影響到他是否對對方具有吸引力,關係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還影響到他能否在與別人談話時表現出自信,能否具有自如談話的勇氣。所以,我們在訓練自己談話的自信心時,要注意增強自己談話的魅力。

組成談話魅力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每個人談話的內容,談話時遣詞造句與謀篇布局的材料、手段,談話的語氣、語調,談話的身姿、手勢、表情……都可以折射出他是否具有談話的魅力。

我們先來講講談話的風度。

所謂風度,是指美好的舉止、姿態及表情等。談話的風度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言語表現,是一個人涵養的外化。使自己的談話具有風度,是增強談話魅力的重要途徑。良好的談話風度,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無論是男士談話中那剛毅穩健的氣質,還是女士談話中那風姿綽約的魅力;不論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禮的談吐,還是政治家那穩重雄健的言論,都會令人仰慕不已、傾心無比。正如德國戲劇家萊辛所說:“風度是美的特殊再現形式。”

孔子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風度正是外在語言和內在氣質的恰當融合。首先,風度是一種品格和教養的體現。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沒有優雅的個性情趣,其談話必然是粗俗鄙陋、瑣穢不雅。其次,風度是一種性格特征的表現。比如性格溫柔寬容、沉靜多思的人,往往寥寥幾句的輕聲細語就能包含濃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獷豪放、性情耿直者,談話則開門見山、直來直去。再次,風度是涵養的一種表現。這主要表現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後,風度是一個人談話的遣詞造句、語氣腔調、手勢表情等等的綜合表現。如法官在法庭談話時,則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邏輯縝密。

談話的風度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洋洋灑灑、侃侃而談是風度,隻言片語、適時而發也是風度;談笑風生、神采飛揚是風度,溫文爾雅、含而不露也是風度;解疑答難、沉吟再三是風度,話題飛轉、應對如流也是風度;輕聲慢語、彬彬有禮是風度,慷慨陳詞、英姿颯爽也是風度。每個人在培養自己的談話風度時,應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愛好、思維能力、知識結構等有所選擇。另外,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下,其談話的風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與在家裏跟家人閑聊時,則表現為兩種相差甚遠的風度。

談話的風度是人的一種自然特色,是與時代相吻合的。我們反對脫離時代追求風度,我們也反對脫離自己的個性、身份去講究風度。任何東施效顰、搔首弄姿、沒有個性的談話都毫無風度可言。

在日常的談話、判斷或講座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同樣的話,這個人說,我們就很願意接受,而換成另一個人說,我們不但不願接受,還會產生一些反感情緒。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呢?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人談話的態度問題,而談話態度又是談話人風度的最直接體現。

我們談話的目的是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他人,讓他人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們。如果說了話,別人沒什麼反應、不信服或產生反感,這就沒有意義了,說了還不如不說。那麼,怎樣才能鍛煉出一種說一句是一句的理想口才呢?這就要求談話者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對方,力爭營造出一種相互了解的氣氛。

也許,人人都懂得,對方無論講什麼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他的態度。如果態度好,大家都願意跟他談,即使他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不滿意我們的行為,我們也仍然願意跟他談。如果態度不好,就是再好的話題也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呢?就是對人要有正確的了解和充分的同情,這兩點是良好態度的基本內容。然而如何把我們對人的了解與同情讓對方感覺到呢?態度良好的重要表現正體現於此。如果我們不注意這種表現,那麼即使我們是很有同情心的人,也可能會被認為是冷漠、驕傲、自私的人。因此,我們要注意一下在別人的心目中我們究竟是什麼樣子,而且要設法了解在別人的心目中希望我們是什麼樣子,喜歡我們是什麼樣子。

那麼,在一般的情形下,即在日常生活中,在與普通朋友的正常交際場合中,別人會希望我們有什麼具體的表現呢?

首先,別人希望我們對他的態度是友好的,希望我們願意和他做朋友;別人希望我們能體諒他的困難、原諒他的過失;別人還希望我們能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思考他們的問題,並對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議,與他們成為友好的、忠實的、熱心的朋友。

其次,別人希望我們對他本人、對他所做和所講的事情均感興趣。因而,我們最好能做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的人。本來我們的興趣也跟一般人一樣,常常容易被有趣味的人物、談話所吸引,而卻忽略了不太引人人勝的人或物。如果我們是同情心很強的人,就不該如此,而應該學會能顧及全體,並且特別照顧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當我們談話時,我們要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看到,我們的雙眼,要隨時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停留片刻,對於那些沒有講什麼話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別要注意,要設法找些話題跟他們交談,以便解除他的緊張和不安。

總而言之,別人希望我們對他講的東西都感興趣,並希望我們的態度是友善的、良好的。作為一個成功的談話者,我們要力爭做到如此。談話時給人良好的態度,是展現我們談話魅力的保證。簡潔而有條理

“不要讓你栽種的花兒被叢叢雜草所湮沒”,老師常對學生們這樣說。

不懂節製是最惡劣的語言習慣之一。那些說話漫無邊際、累贅重複、東拉西扯、廢話連篇的人很快就能發現:他們其實隻是在自言自語,因為聽眾早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那隻小貓一樣靈魂出竅了。

當堂吉訶德指責桑丘·潘沙講的故事重複太多、條理混雜時,桑丘為自己辯解道:“這就是我給同胞講故事的方式,大人要我改變舊習慣是不公平的。”也許大多數人會對此有些同感。

無論是和一位朋友交談,還是在數千人的場合演講,如果說有什麼應該用紅色標出來的要點的話,那就是“說話簡明、扼要、切題”。那些擔任企業行政主管職務的人幾乎都認為:在商業場合中,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說話不講究條理。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時光都因此被銷蝕一空——浪費在那些信口開河、多餘無聊的話題中去了。有時隻用兩滴膠水就可以貼好的東西,而人們往往要用5滴或更多的膠水,但這樣不但無法將物品貼好,反而還需要工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把多餘的膠水擦掉。

同樣,談話也往往會有多餘之處,一個字就可以說明白的話,偏偏要用上整整一行字。特別是那些兒女已經長大成人、空閑時間開始越來越多的女人,她們說話時不惜在種種細枝末節上花費大量的口舌,投入無數的光陰,而這些話隻有理發師或者指甲師才會去聽——也許是因為付給他們的報酬就包括這麼一項吧。

以下是卡內基舉的一個例子:

“約翰”,史密斯太太說:“我記得你上次打電話是在禮拜二的中午11點,因為就在接你的電話前,喬治太太來向我借過麵粉。我記得清楚極了,因為她當時穿了一件粉紅色的、綴著金色紐扣的衣服,腳上穿著一雙平跟咖啡色皮鞋……”

卡內基希望這位史密斯太太的言談,不會讓你聯想到自己。如果你說話的目的是要告訴別人一件事,那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不必扯得太遠。

漫無邊際的談話,可能是思路混亂的表現,也可能是委婉曲折地達到目的的手段。不過,對更多的人來說,那隻不過是一種習慣,糾正這種習慣其實比一個煙鬼戒掉多年煙癮要容易得多。

如果你發現自己就有信口開河的習慣,不妨想像你是在花高價打國際長途電話。攻人之惡,勿太嚴

做人做事要多給自己留些餘地。給自己留下的餘地同時也是給別人留下餘地。給他人留下餘地,為人處事就多了有效溝通的空間。

有效溝通就是以和為貴。比如同事、朋友之間發生口角,首先要想到這是暫時的,終究還要言歸於好。若是雙方出現矛盾時,立馬拉開架勢惡語相向,什麼短都敢揭,什麼壞事都敢說,什麼壞話都敢罵,這不叫留有餘地,而叫自斷後路。

《菜根譚》中有“攻人之惡,毋太嚴”的戒訓。其意就是說,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本著忍讓的精神,有理性地吃點虧,別人就欠著你的情,從而你也有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你因為要懲戒一個人而令自己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終日想著如何整治那人,以報複他對你的傷害,你可算是用心良苦。不過,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舉動,未免是太愚蠢了。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經曆過被人傷害的滋味。你可能因此而氣得嘴唇發顫、臉色蒼白、想出拳擊倒眼前那人,但最後你還是把怒火強自壓製下來,總算沒有做出過激的舉動,隻是你心中含恨,無法忘懷那被羞辱的一刻。你希望做個寬宏大量的人,卻不知如何消除不快的記憶。俗語有雲:“大人不記小人過。”可惜你仍未達至“大人”的度量,站在“想報複”及“忘記它”兩者之間,無所適從,那是煎熬!在這種煎熬中你忘卻了多給自己乃至他人留些餘地所能達到的境界,因此你不是在這種煎熬中爆發,就等著在這種煎熬中失敗!

緊張的心情會給你帶來無形的壓迫感,你的心胸也會變得狹隘、多疑善妒;不快的回憶會勾起你各種惡念,你的痛苦不但不會消失,反而還被自我愚弄一番。然而在留有餘地的空間,讓你憎恨的人,也會有可愛可敬的一麵。誰是敵人與朋友?那是很狹義的二分法。

與人爭辯時也一樣。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也未必非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不可。因為隻要大略想想就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很愚蠢的,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究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當我們和他人發生摩擦時,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必須記住。

《韓非子》中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生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鱗則幾矣!”傳說龍在溫順的時候,人可以騎在它的背上,但是它咽喉下有直徑一尺左右逆生的鱗,如果有人觸及那片逆鱗,它必定會吃掉你。正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攻擊,如果以對方有錯為借口盛氣淩人地斥責對方,使對方感到無地自容,那麼你就應當小心了,因為對方總有一天會報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應該斥責對方時,也要為其留一點退路。讓對方沒有退路、沒有餘地的人注定很失敗!撒謊並非人生妙招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祖母會告訴我們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個放羊的小孩,總是喊著“狼來了,狼來了”。剛開始時人們信以為真,都去幫他,怕他的羊被狼吃掉,後來人們漸漸地不相信他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這個孩子聲嘶力竭地喊著:“狼來了,狼來了。”人們以為他還是在撒謊開玩笑,沒有一個人去救他的羊,於是他的羊被狼吃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老祖宗早就說過:“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乎?”可是千百年來,撒謊這個人類所深惡痛絕的性格缺陷卻仍然無法克服,誠實的人被視為“大傻冒”,而那些欺上瞞下、以撒謊為家常便飯的人卻被視為“能人”,於是撒謊也成了完美人生的妙棋!

其實這世界上,沒有能夠永遠瞞住別人的謊言,正如“紙包不住火”一樣,真相終有一天會大白的。有一位瞎眼的乞丐帶了女兒在街頭行乞,有位老婦人每天經過總會給他們幾個小錢。天長日久,老婦人和小女孩混熟了。有一天,她問女孩:“可憐的孩子,旁邊這位是你的父親麼?”小孩子點頭應道:“是的,夫人。”老婦人憐憫地問:“真是可憐,他看不見麼?”小女孩回答:“是的,夫人,我的父親是個瞎子。”老婦人繼續問道:“唉,命運真是捉弄人,你父親的眼睛是什麼時候瞎的?”小女孩天真地回答:“每天早晨9點鍾。”

人為什麼會撒謊?每一次撒謊的背後都有一些深刻的動機。某個政客競選時允諾日後降低稅率、提高人民福利待遇,後來他食言了,他的這種撒謊無非是自我吹噓、多撈一些政治選票而已。撒謊背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幾方麵:

1.為了自己的利益

朋友甲乙關係很好,一日乙因單位分房,需掏錢去買,但一時半會無法湊夠,便去向甲借。甲自忖錢在銀行裏還沒到期,借給乙不知什麼時候還上,便說:錢前幾天被自己嶽父借去裝修房子了。這人謊撒得圓滿。乙無可奈何,隻好作罷。

大多數人撒謊的動機都是因為利害關係,就像孩子向母親撒謊說他被老師表揚了一樣。2.自我吹噓很多人把撒謊、吹牛當作誇大自己的一種手段,因為他撒謊後,看到別人眼裏那種欽佩、羨慕、崇拜的眼光,撒謊者的心裏極其舒服,他的虛榮心被極大地滿足了,然而他沒有想到總有露餡的那天。

社會上有很多人都屬於這種類型,某風流成性、騙奸不少女青年的男性流氓就是撒謊高手,說自己是某某高幹子弟、某國家政要的私人秘書,甚至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些與某某人合影的照片來欺騙涉世未深者。這種人通常抱著“薑太公釣魚——願者上勾”的心態。3.為了好玩有很多人吹牛、撒謊是為了好玩,目的無非是逗人。前文中的那個喊“狼來了”的孩子就是這樣,他發現撒謊可以讓人們緊張、忙碌起來。就像“烽火戲諸侯”中的周幽王為了讓美人開口一笑,不惜點燃烽火,將四麵八方的諸侯像耍猴一樣逗逗,好尋開心、鬧著玩兒,果然美人千金難買的玉口張開笑了,可這個糊塗的國王卻忘記了他已失信了諸侯,臨頭的大禍即將來了。4.出自習慣這習慣有可能是天性中與生俱來的,就像古代的那些帝王將相們欺騙世人,說他們生時“紅光滿室”、“金甲天神”、“赤龍飛升”,他們撒的這謊不是出於天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