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能忍即忍,忍者無敵(1 / 3)

孔子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聖為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於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也。

凡事能忍則忍

由於文明的變遷,現代的社會和往昔已有很大的不同,許多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在他人麵前表現出不甘心、悔恨、憤怒、厭惡、不滿、嫉妒等情感。不光是男性如此,連女性也不例外,這真是個令人感到恐怖的時代。

雖然女性不一定要在所有的場合,都保持優雅的言行,可是,有許多男性都避諱的話,有的女性卻能輕易地說出口,真令人難以置信。

“暴躁就是吃虧”,暴躁往往會無緣無故地遷怒他人,而從各種角度來看,也的確如此。第一,不僅自己會變得不愉快,同時他人也會感到不高興;其次,會使別人對自己“敬而遠之”。

尤其是表現欲強、任性或歇斯底裏的女性,更令人難以應付。

當這種人對於事情看不順眼時,剛才的喜悅會一掃而空,刹那間爆發出無名怒火,使人難以判斷究竟剛才的她,或者現在的她,才是真正的實像。

平常我們與他人交往,隻要以誠相待,必然會獲得相同的回報,而對方的心情如何,我們大致都能體會出來。可是,若是麵對一個歇斯底裏的人,就很難預料他何時會改變心情了。

雖然自己真誠地與對方交往,對方卻無端地發怒,在和這種人相處時,就要謹慎,避免讓對方生氣。

有一位太太,一旦發怒起來,不管置身何處,都會不顧一切地大聲責罵丈夫,並且隨手亂丟東西,甚至丟菜刀和水果刀。然而,平時的她倒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人。當她聽到不中聽的話或看到不順眼的事時,便會一反常態;如果此時有人敢當和事佬,不但會火上加油,而且有挨罵受打之憂,所以,碰到這種情形,他人往往隻能站在一旁提心吊膽。

有本經書上說:“對一切都感到憤怒、懷恨在心、故意抹煞他人的美德、貪圖非分之想、隻顧外表的人,都是非人。”

我常因對方說話不講道理而生氣,可是,對一個不講理的人生氣,自己豈不是更不講理嗎?所以,我們應該盡量地控製自己,凡事能忍則忍。

能忍,會忍,善忍

不慍不火是一種善於忍耐的處世之道。古人說:“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為人所不能為。”

成熟老練的人素來將忍耐視為一種做人的分寸。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孔子之忍饑,顏子之忍貧,閔子之忍寒,淮陰之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聖為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於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也。”

所以,學會忍耐是很重要的。

不過,當忍耐攙入了陰柔,變成了一種相安無事、與世無爭、苟且偷安的處世哲學後,它就走向了反麵。

因此,林語堂先生曾這樣的批判:“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質,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質走得太遠了,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中國人已經容忍了許多西方人從來不能容忍的暴政、動蕩不安和腐敗的統治,他們似乎認為這些也是自然法則的組成部分。”

的確,如果讓忍耐濃濃地烙上了保守、落後、安命不爭、平庸、易滿足、缺乏進取心、衰老退化、奴性、軟弱、過於自卑等痕跡時,那麼,這樣的忍耐就變了味,一定叫人憋氣,叫人難受,叫人窩囊,叫人痛苦……

那麼,怎樣才叫“會忍耐”呢?即什麼叫能忍、會忍、善忍呢?

將忍耐作為一種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指忍的原則,“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是指忍的效果。老子關於禍福關係的論述,為後人廣為傳頌,那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此,身處逆境,置身禍中,要學會忍,“百忍成鋼”,在逆境中要學會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時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難,忍一忍,熬過去,就可以接受天將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於承受一切,這種忍耐是一種達到某一誌向的手段,是為達到某種“大謀”的退卻,絕不是為忍而忍。當人們將忍耐看做是唯一的目的時,當忍耐變成逆來順受、失去抗爭時,這種忍耐就毫無積極意義了。

積極的忍耐,絕不是意味著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縮,它隻是將可貴的、獨立的自我暫時“隱藏”起來,他仍在(默默地)幹自己想幹的事,仍在(悄悄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的忍耐,軟中透硬,柔中帶剛,不以犧牲自己獨立人格為代價,不奴性十足,不苟安偷生,不窩囊,也就沒有失意之感。

忍耐還可作為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當敵我之間的力量太懸殊、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勢力差距太大時,忍耐便作為一種最為明智的退卻手段,不硬拚,不消磨自己的元氣,將力量慢慢地積蓄起來。所以這種忍耐,不是對傳統的習慣勢力、落後勢力的妥協和投降,一旦時機成熟,羽毛豐滿,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會乘其不備,猛然一擊,讓邪惡永不翻身。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實際上是幫助自己成就大業。

忍讓即抗爭

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這裏要說的即是一種相對的忍讓,是另外一種抗爭方式。以下的例子有助於理解這種忍讓的質與度。

在改革開放後的某集貿市場上,有一個無賴,他仗著自己練過幾天功夫,會耍幾手拳腳,在小鎮的農貿市場上為非作歹、為所欲為。最令人氣憤的是,他總是拎了這個攤上的雞,又拿了另一個案上的肉,卻總是不給錢。誰要向他討,他就說先賒著以後一塊兒給。可誰真正向他要,他便或是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無法在這兒呆下去,人家對他是敢怒不敢言。有一天,這個無賴又來到市場上。他走到一個豬肉攤前,點著一塊肉要攤主割下來給他,那位攤主也是位青年,聽他一說,二話不講,操起刀就在案子邊的條石上霍霍地磨了起來。這個無賴見此,隻好站在那兒等著。此時,攤邊上的人開始聚集過來,一半是看熱鬧,一半也是目睹一下這個無賴的橫行。豈知,這位攤主磨了好幾分鍾還沒有罷手。此時,無賴急了,張口就罵,要攤主趕快。隻見這位攤主不緊不慢地應了一聲,把磨得鋥亮的刀往陽光下一擺,一道寒光直照到無賴的眼睛上去。這個無賴心中一驚,不由得打了一個冷顫,又催攤主快割肉。但語氣明顯緩和了一些。攤主拿著刀,對著這個無賴想要的那塊肉就砍下去,隻聽“唰”的一聲,一大塊齊整整的肉就給割了下來。更令人叫絕的是,也就這一刀,把肉中連著的骨頭也一點沒渣地砍斷了。見此情形,這個無賴心中又是一愣。事情還沒有完,攤主把肉砍完之後,並不是把刀擱在案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地朝身邊幾尺遠的一塊木板上扔去。隨著一聲響,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與其他幾把並排。哦!原來這是他的刀板。同樣令人奇怪的是,這回這個無賴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拿起肉便揚長而去,而是叫攤主稱稱,交了錢才回去。

在直麵流氓式的挑釁時,在你的力量還不能以暴製暴時,先忍一忍可以避免直接的衝突,暫時保全自己,並在這相對安全的間隙當中考慮接下來的應付辦法。用什麼辦法才能製服對手呢,前麵例子中賣肉的攤主做得很妙。他手中惟一的武器是刀,那麼就先亮它出來。他最好的手藝也許就是與切肉有關的活計了,那麼也把它亮出來。這一係列又完成得自然、巧妙,讓對手感覺到他恭順之時,又適時地讓其看見刀口的寒光,隱隱地提示著自己的立場,即不可侮。而此後切肉、扔刀的一係列動作更加強了這一立場。

忍讓,不僅為相對的弱方贏得了應變的時間,而且借助隱忍的外表,弱方對強方的威脅會加倍地影射到強方的心裏,或者說給強方一個想像威脅的空間。強方有可能會這麼想:他隱忍時尚且有這般威脅,他若發怒時該是怎樣啊。他那麼隨意一下就見功夫,若他把渾身解數都使出來,將何等厲害啊。

一忍可以製百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受得住委曲,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才能盈滿,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癡迷。其實在危難中能夠保全自己的,全都懂得這個道理。以退為進,以忍為攻,這才是為政求事的最妙法則。

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戰國時有一位忍辱負重、奮鬥不息的傑出軍事家,他一生坎坷不平,甚至連真實姓名都沒留下,隻因其曾遭陷害受過臏刑(砍掉兩塊膝蓋骨的刑罰),故史書上稱他為孫臏。

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後,他出外遊學,到深山裏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穀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鬼穀子把《孫子兵法》教給孫臏,不到三天孫臏便能背誦如流,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鬼穀子為他奇異的軍事才能而興奮地說:“這一下,大軍事家孫武後繼有人了!”

孫臏有個同學叫龐涓,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麵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後一旦得誌,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在魏國做了將軍。他派人邀孫臏下山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後,龐涓卻玩弄陰謀手段,捏造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於從精神上折磨孫臏。

對龐涓所做的一切,孫臏起初毫不知情,後來當他知道使自己成為一個不能行走的廢人的元凶就是龐涓時,下定決以要報仇雪恨。他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暗地裏潛心研究兵書戰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為了蒙騙監視他的人,孫臏甚至裝瘋賣傻,以糞便為食,與牲畜做伴。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然後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麵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事。從此,孫臏開始在戰國風雲齊聚的軍事舞台上大顯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企圖一舉消滅趙國。孫臏與田忌商量,提出“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不但解了邯鄲危急,並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戰中以逸待勞,大破魏軍。此戰,魏軍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率少數兵士倉皇逃脫。

桂陵之戰後13年,魏王又派龐涓率兵攻韓。齊王答應救援,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孫臏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根據魏軍悍勇輕敵和急於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減灶的作戰方針,忍一忍魏軍狂妄之氣,誘敵深入。而後齊軍故意做出怯戰的樣子,減少鍋灶表示齊軍已大多逃亡,以此來麻痹敵人。魏軍果然中計,窮追猛趕,齊軍卻一味退卻,最後在山高路窄、樹多林密的馬陵道設下埋伏。同時,孫臏還命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樹皮刮去並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並吩咐士兵說:“夜裏發現紅光,就一齊放箭!”

天黑之後,龐涓率兵馬不停蹄地追到馬陵道。但見路上橫七豎八地扔著許多木頭,便命士兵下馬下車,準備開路追擊,卻忽然看見路邊的白色樹幹上隱隱約約有幾個大字。龐涓疑心特重,便命人點火觀看,但沒等看完就連叫不好。但為時已晚,齊軍亂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四麵被圍,箭如雨下,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龐涓自己也身負重傷,眼見敗局已定,絕無挽回的餘地,隻好垂頭喪氣地拔劍自刎,齊軍大獲全勝。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而孫臏則從此名揚天下。

孫臏的確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秘訣的人。麵對命運的不公,麵對“朋友”的誣陷,他仍能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一份驚人的耐力,同時也需要有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

是可忍,無不可忍

夏天催人欲睡的季節,教徒們被牧師又長又臭的布道弄得個個昏然欲睡。有些人甚至忍不住打起瞌睡來了,最後教堂裏的人幾乎都在打瞌睡,隻有一個紳士,上身挺直,專心聽道,跟四周的人完全不一樣。

他不是別人,他正是當時鼎鼎有名的英國首相格萊斯頓。

後來有人好奇地問格萊斯頓:“奇怪,每一個人都聽得打起瞌睡,甚至幹脆小睡一場,為什麼隻有你那麼用心地聽?”

格萊斯頓微笑著說:“是這樣的:聽這麼一無可取的講道,老實講,我也很想打瞌睡,可是,我突然想到,何不用這件事來試試自己,能夠忍耐到什麼程度?我聚精會神地從頭聽完。剛才我還告訴自己:你呀,忍耐得好,以這種耐力去麵對政治上的種種難題,還有什麼事不能解決呢?所以說,我對今天的講道,感觸至深,對我的好處和啟示,可真是太大了。”

當“智慧”已經失敗,“天才”無能為力,“機智”與“手腕”也已沒用,其他各種能力已束手無策,宣告絕望的時候,走來了一個“忍耐”,由於堅持,得到了成功,不可能的成為可能。

在別人都已停止前進時,你仍然堅持,在別人都已失望放棄時,你仍然進行,這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使你得到比別人更大的成功,正是這種堅持、忍耐的能力,不以喜怒好惡改變行動的能力。

忍耐的精神與態度,是許多人得到成功的關鍵。

在商業界中,能做成最多的生意,獲得最多的主顧,銷售最多的商品的,往往是那種不灰心,能忍耐,不在回答中說出“不”字的人。忍耐的精神,謙和的禮貌,足以使別人受感動而成全他。

一受刺激就不能忍耐的人,不會有很大的成就。

定下一個目標,然後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實現它。這種能力能獲得他人的欽佩與尊敬。

你一朝樹立了有毅力、有決心、有忍耐的名譽,就不用怕世界上沒有你的地位。但是假使你顯出一些意誌不堅定和不能忍耐的態度,人們會明白,你是白鐵,不是純鋼。他們瞧不起你,不信任你。而沒有人們的信任,事業的成功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