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自清淨 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眾生 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 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 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 是無窮法藏
是故諸行者 應當一切時
觀察自身心 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 既知如來藏
依熏作世法 應解眾生體
悉是如來藏 複念真藏心
隨熏作世法 若以淨業熏
藏必作佛果 譬如見金蛇
知是打金作 即解於蛇體
純是調柔金 複念金隨匠
得作蛇蟲形 即知蛇體金
隨匠成佛像 藏心如真金
具足違順性 能隨染淨業
顯現凡聖果 以是因緣故
速習無漏業 熏於清淨心
疾成平等德 是故於即時
莫輕禦自身 亦勿賤於他
終俱成佛故
此明止觀作用竟。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凡禮佛之法。亦有止觀二門。所言觀門禮佛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與我身同一淨心為體。但以諸佛修習淨業熏心故。得成淨果差別顯現遍滿十方三世。然一一佛皆具一切種智。是正遍知海是大慈悲海。念念之中盡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盡欲救度一切眾生。一佛既爾。一切諸佛皆悉如是。是故行者若供養時。若禮拜時。若讚歎時。若懺悔時。若勸請時。若隨喜時。若回向時。若發願時。當作是念。一切諸佛悉知我供養。悉受我供養。乃至悉知我發願。猶如生盲之人於大眾中。行種種惠施。雖不見大眾諸人而知。諸人皆悉見己所作受己所施。與有目者行施無異。行者亦爾。雖不見諸佛而知諸佛皆悉見己所作受我懺悔。受我供養。如此解時。即時現前供養與實見諸佛供養者。等無有異也。何以故。以觀見佛心故。佛心者大慈悲是也。又若能想作一佛身相嚴好。乃至能得想作無量諸佛。一一佛前皆見己身供養禮拜者。亦是現前供養。何以故。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問曰。前之一番供養實有道理。可與現前供養無異。此後一番想作佛身者則無道理。何以故。以實不見佛身假想作見。即是妄想相故。答曰。佛在世時。所有眾生現前所見佛者。亦是眾生自心作也。是故經言。心造諸如來以是義故。即時心想作佛則與彼現前見佛一也。又複乃勝二乘現見佛者。何以故。以彼二乘所見之佛實從心作由無明故。妄想曲見謂從外來非是心作故。即是顛倒不稱心性緣起之義。是故經言。聲聞曲見。又複經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言如來者即是真如淨心依熏緣起果報顯現故名如來。彼謂心外異來故言不能見也。我今所見諸佛雖是想心所作。但即能知由我想念熏真心。故心中現此諸佛。是故所見之佛不在心外。唯是真心之相。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不壞真寂不壞緣起。是故勝彼二乘現前見也。又若我以想心熏真心故。真心性起顯現諸佛。而言是妄想者。道場會眾皆以見佛之業熏真心故。盧舍那佛在於真心中現彼諸菩薩。亦是妄想。若彼菩薩所見之佛實從心起見時。即知不從外來非是妄想者。我今所見諸佛亦從心起亦知不從外來。何為言是妄想。又複彼諸菩薩所修見佛之業。悉是心作還熏於心。我今念佛之想。亦是心作還熏於心。彼此即齊。是故彼若非妄我即真實。問曰。若一切諸佛唯由眾生自心所作者。即無有實佛出世。答曰。不妨一切諸佛出世。而即是眾生自心所作。何以故。謂由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同一淨心為體故。然此淨心全體唯作一眾生。而即不妨全體複作一切凡聖如一眾生。是淨心全體所作。其餘一一凡聖悉皆如是。一時一體不相妨礙。是故若偏據一人以論心者。此人之體即能作。一切凡聖。如藏體一異中釋此義也。由此義故。一切諸佛唯是我心所作。但由共相不共相識義故。雖是我心能作諸佛而有見不見之理。如共相不共相識中具明。以是義故。若能方便假想者。此想即熏真心與諸佛悲智之熏相應故。於真心中顯現諸佛自得見之。此所現之佛以我假想見佛之業。與佛利他之業相應熏心起故。此佛即是我共相識也。是共相識故。即是真實出世之佛為我所見。若無見佛之業與佛利他之德相應熏心者。一切諸佛雖是我淨心所作。而我常不得見佛。是故若偏據諸佛以論淨心。即諸佛淨心作一切眾生。但佛有慈悲智力熏心故。得見一切眾生。若偏據眾生以論淨心。即眾生淨心作一切諸佛。但眾生有見佛之業熏心故。得見一切諸佛。是故假想熏心者。即心中諸佛顯現可見。所見之佛則是真實出世之佛。若不解此義故謂釋迦如來是心外實佛。心想作者是妄想作佛。如是執者雖見釋迦如來亦不識也。又複行者既如是知一切諸佛是心所作故。當知身及供具亦從定心出生。以是義故。當想自身心。猶如香藏王。身諸毛孔內。流出香煙雲。其雲難思議。充滿十方刹。各於諸佛前。成大香樓閣。其香樓閣內。無量香天子。手執殊妙香。供養諸最勝。或複想自身。遍滿十方國。身數等諸佛。親侍於如來。彼諸一一身。猶如大梵王。色相最殊妙。五體禮尊足。知身又供具。悉是一心為。不生妄想執。謂為心外有。複知諸菩薩。所有諸供具。悉施諸眾生。令供養諸佛。是故彼供具。即是我己有。知是己有故。持供諸如來。以己心作物。及施他己者。複回施眾生。供獻諸最勝。深入緣起觀。乃能為此事。此觀門禮佛。止門禮佛者。當知一切諸佛及以己身一切供具。皆從心作。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無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虛妄自體非有。如是禮者即名止門。複不得以此止行故。便廢息觀行。應當止觀雙行。所謂雖知佛身我身及諸供具體唯一心。而即從心出生緣起之用熾然供養。雖複熾然供養。而複即知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無念。是故經言。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相。此是止觀雙行也。凡食時亦有止觀兩門。所言觀者。初得食時為供養佛故。即當念於此食是我心作。我今應當變此疏食之相以為上味。何以故。以知諸法本從心生還從心轉故。作是念已。即想所持之器以為七寶之缽。其中飲食想為天上上味。或作甘露。或為粳糧。或作石蜜。或為酥酪。種種勝膳等。作此想已。然後持此所想之食施與一切眾生。共供養三寶四生等食之。當念一切諸佛及賢聖。悉知我等作此供養。悉受我等如是供養。作此供養已。然後食之。是故經言。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可食。問曰。既施與三寶竟。何為得自食。答曰。當施一切眾生共供養三寶時。即兼共施眾生食之。我此身中八萬戶蟲。即是眾生之數故。是故得自食之令蟲安樂。不自為己。又複想一缽之食。一一米粒複成一缽上味飲食。於彼一切缽中一一粒米。複成一缽上味飲食。如是展轉出生滿十方世界悉是寶缽。成滿上味飲食。作此想已。持此所想之食。施與一切眾生。令供養三寶四生等。作此想已。然後自食令己身中諸蟲飽滿。若為除貪味之時。雖得好食。當想作種種不淨之物食之。而常知此好惡之食。悉是心作虛相無實。何故得知以向者缽中好食。我作不淨之想看之。即唯見不淨。即都不見淨故。將知本時淨食亦複如是。是心所作此是觀門。止門吃食者。當觀所食之味及行食之人。能食之口別味之舌等。一一觀之。各知從心作故。唯是心相有即非有。體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無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虛妄自體非有。此名止門。凡大小便利亦有止觀。所言觀者。當於穢處作是念言。此等不淨悉是心作。有即非有。我今應當變此不淨令作清淨。即想此穢處作寶池寶渠。滿中清淨香水。或滿酥酪。自想己身作七寶身。所棄便利即香乳酥蜜等。作此想已。持施一切眾生。即複知此淨相唯是心作虛相無實。是名觀門。所言止門者。知此不淨之處及身所棄不淨之物。唯是過去惡業熏心故。現此不淨之相可見。然此心相。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無念。即名止門。問曰。上來所有淨不淨法。雖是心作皆由過去業熏所起。何得現世假想變之即從心轉。答曰。心體具足一切法性。而非緣不起。是故溷中穢相由過業而得現。寶池酥酪無往緣而不發。若能加心淨想。即是寶池酥酪之業熏心故。淨相得生厭惡之心。空觀之心。即是除滅不淨之緣。淨熏心故穢相隨滅。此蓋過去之業定能熏心起相。現世之功亦得熏心顯妙用也。如此於大小便處假想熏心而改變之。其餘一切淨穢境界。須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舊相。故得現在除去憎愛亦能遠與五通為方便也。然初學行者未得事從心轉。但可閉目假想為之。久久純熟即諸法隨念改轉。是故諸大菩薩乃至二乘小聖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變無而現有。問曰。諸聖人等種種變現之時。何故眾生有見不見。答曰。由共相識故得見。由不共相識故不見。問曰。菩薩神通與二乘神通有何差別。答曰。二乘神通但由假想而成。以心外見法故有限有量。菩薩神通由知諸法悉是心作。唯有心相心外無法。故無限無量也。又菩薩初學通時亦從假想而修。但即知諸法皆一心作。二乘唯由假想習通。但言定力不言心作。道理論之一等心作。但彼二乘不知故有差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