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番中修習四依。破四惡欲名為少欲。四惡欲者。一為衣惡欲。著糞掃衣而對治之。二為食惡欲。乞食治之。三臥具惡欲。樹下治之。四為有惡欲。為有造業身心寂靜而對治之。住四聖種說為知足。住四種樂名為寂靜。言四樂者。一出寂樂。謂持戒樂。二寂靜樂。地持論中名遠離樂。所謂初禪離欲惡不善故名寂靜。三永滅樂。地持論中名寂靜滅樂。二禪已上覺觀止息故雲永滅。四畢竟樂。地持論中名菩提樂。出世聖道一得不退故雲畢竟。具四正勤名為精進。具四念處名為正念。得四禪故名為正定。具四聖諦名為正慧。永斷煩惱名為解脫。嗬煩惱過顯解脫勝名歎解脫。第十如前(此兩門竟)。
第三番中離世間事名為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近空閑處說為寂靜。念已未得沙門道果。妄令他人謂己已得。生慚愧心疾疾勤修名為精進。近大涅槃說為正念。隨順天行名為正定。菩薩八禪是其天行。正見正知說為正慧。正知見故能破煩惱名為解脫。十住菩薩為眾生故稱美涅槃名歎解脫。第十如上(此三門竟)。
第四番中行十二頭陀名為少欲。行是事時不生悔心說為知足。修空三昧名為寂靜。得四果已於大菩提心不休息名為精進。思惟如來常恒不變說為正念。修八解脫名為正定。得四無礙是名正慧。遠離七漏稱曰解脫。七漏如前煩惱聚中具廣分別。歎美涅槃名讚解脫。第十如前(此四門竟)。
第五番中破壞諂曲名為少欲。學如來行稱曰知足。近涅槃門及五種樂說為寂靜。言五樂者如地持論說。一者同樂二者受樂三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罪樂。亦可。四禪及首楞嚴名五樂矣。堅持禁戒名為精進。有慚愧者說為正念。不見心想名為正定。不求諸法因緣性相名為正慧。斷諸煩惱說為解脫。為他稱美名歎解脫。第十如上。如是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未同佛故。十法如是。
涅槃十因義
涅槃十因如涅槃說。一信二戒三近善友四者寂靜五者精進六正念具足七者濡語八者護法九者布施十者正慧。信者菩薩信佛法僧常恒不變。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戒者菩薩堅持禁戒不為一切。唯為最上第一義故。近善友者若有能說信戒施聞智慧等法令人行者常親近之。言寂靜者深觀法界身心不動。言精進者常觀四諦投頭火燃終不放逸舍。正念具者具六念心。念佛法僧戒施及天。言濡語者離口四過與眾生語。言護法者常自樂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思惟其義為他廣說。見人護法種種供養。施者菩薩於同法者隨其所須一切給與。慧者觀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觀一切法若空若有若常若無常。如是二諦種種差別。以此十種能見涅槃。十因如是。
菩薩十力義
菩薩十力出大智論。行心堅固魔法不壞名之為力。力義不同。一門說十。十名是何。一發心堅固力。求一切智不退轉故。二大慈力。常能不舍諸眾生故。三大悲力。不求利養化眾生故。四精進力。能信出生諸佛法故。五禪定力。雖起智慧威儀之行不失壞故。具智慧力。遠離二邊隨十二緣。斷諸邪見滅戲論故。七不厭力。常受生死教化眾生。集諸善行無疲厭故。八無生忍力。觀法實相知無我故。九解脫力。入三解脫門。及知二乘得解脫故。十無礙智力。於法自在知眾生心所趣向故。又華嚴中更說十力。與前十種有同有異。十名是何。一直心力。一切世界無染著故。二深心力。不壞一切諸佛法故。三方便力。究竟一切菩薩行故。四智慧力。知眾生心故。五者願力。令一切眾生願滿足故。六者行力。盡未來際不斷絕故。七者乘力。出生普現一切乘故。八神通力。於一毛道示現一切清淨世界一切如來出興世故。九菩提力。覺悟菩提與一切眾生心念等故。十轉法輪力。於一句法分別演說。隨順一切眾生悕望及諸根故。此十種中初直心力是前十中具智慧力及無生忍力。第二深心是前十中精進之力。第三方便第六行力是前十中不疲厭力。第四慧力第十轉法輪力是前十中無礙智力。第五願力是前十中初發心力。第七乘力是前十中解脫之力。以知三乘解脫法故。後十種中神通力菩提力前十不論。前十種中慈悲定力後十不說。又首楞嚴中更說十力。一菩提心力。堅守不失。二於不思議佛法得深信力。深信不疑。三於多聞得不妄力。堅持不失。四往來生死得無疲力。常能處之。五於眾生得大悲力。常能攝化。六於布施得堅舍力。恒施不休。七於持戒得不壞力。堅持不犯。八於忍辱得堅受力。常能忍受。九魔不能壞得智慧力。不為魔動。十於諸深法得信樂力。樂求無厭。此之十種與大智論所說十力有同有異。初菩提心力是彼第一發心之力。第二深信是彼第四精進之力。能信出生諸佛之法。第四無疲是彼第七無厭力也。第五於生得大慈者。是彼第二大慈之力。及第三門大悲之力。第九於魔得智慧力。是彼第六具智慧力。及第十門無礙智力。第十深法得信樂者。是彼第八無生忍力。及第九門解脫之力。此中多聞布施持戒忍辱之力彼中不論。彼中定力此處不說。十力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