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聖義二門分別(一釋名 二辨相)
第一釋名。言賢聖者和善曰賢。會正名聖。正謂理也。理無偏那故說為正。證理舍凡說為聖矣。此賢與聖同異有三。一同體名異。其猶眼目。以同體故莫問始終。皆名為賢。並得稱聖。問曰。若言始終皆聖。如小乘中見道已前七方便人未有聖德。經論名凡。以何義故得名為聖。釋言。此等雖複未有真聖之德修學聖道似聖名聖。故論說言。因緣聖人名為凡夫。說為聖人。二賢聖體別。別有五種。一就離過成善分別。離惡名賢。如受五戒防禁五惡便名賢者。具善稱聖。故涅槃雲。具七聖財名為聖人。謂。信慚愧戒施聞慧。又雲。具足聖定戒慧故名聖人第二約就三業分別。身口意調善名之為賢。內心真正說以為聖。三就自利利他分別。愛憐眾生化行純善名之為賢。自行真正說以為聖。故涅槃中宣說自利以為聖行。四約境分別。事中調善名之為賢。證理舍凡說以為聖。故涅槃雲得聖法故名為聖人。何者聖法。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五約位分別。見道已前調心離惡名之為賢。見諦已上會正名聖。故仁王中地前並名為三賢。地上菩薩說為十聖。此是第二賢聖分別。三通局分別。賢通聖局。以賢通故從始至終皆名為賢。故經說言。賢者舍利弗賢者須菩提等。以聖局故見道已前名為凡夫。見諦已上方得名聖。名義如是。
次辨其相。賢聖眾多。要攝唯四。所謂聲聞緣覺菩薩及與諸佛。佛後別論。今就因門且辨前三。先解聲聞曲有五門。一釋其名。二定其相。三對大分別。四對緣覺中乘分別。五當相分別初釋其名。聲聞名義泛解有三。一就得道因緣以釋。如來所說言教名聲。餐聲悟解故曰聲聞。故地論言。從他聞聲而通達故名聲聞矣。二就所觀法門以釋。如地論說。我眾生等但有名故說之為聲。於聲悟解故曰聲聞。三就化他記說以釋。如法華說。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故曰聲聞。三中前二是小聲聞後一菩薩。隨義以名。名義如是(此一門竟)。
次定其相。如地論說。聲聞之人有五種相。一者因集。過去所修狹劣善根以之為因。今依起行故曰因集。故地論言。修小善根但依自益名因集矣。修小善根是其劣也。但依自益是其狹也。二者畏苦。深厭三界樂求疾滅。三舍眾生。無大悲心。四者依心。依師教授不能自悟。五者是觀。但能觀察眾生無我成聲聞乘。五中前三對大明小。後二對中以彰其小。問曰。成實宣說聲聞見二無我。彼以何故但言觀察眾生無我。此義隱顯如前無我章中具釋(此二門竟)。
次對大分別。如法華論。宣說聲聞有其四種。一種性聲聞。是人本來常習小法小性成就。於最後身值佛出世樂欲小法。佛依為說證得小果。從本立稱名種性聲聞。二退菩提心聲聞。是人過去曾習大法。流轉生死忘失本念。於最後身值佛出世樂欲小法。佛依現欲為說小法證得小果。本學大乘今退住小名退菩提心聲聞。三增上慢聲聞。於小法中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此實凡夫。四應化聲聞。謂諸菩薩隨化示小。四中前二是實聲聞。後二非實。於前二中種性聲聞於佛一化決定住小不能入大。是故此人望後亦名決定聲聞。未來無餘涅槃之後心想生時方能向大。退心聲聞初雖住小以本習故終能入大。故法華雲。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中。對大如是(此三門竟)。
次對緣覺中乘分別。經說聲聞緣覺之別略有二種。一約所觀法門以別。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觀十二緣而得道者皆稱緣覺。若從是義聲聞人中乃至七生須陀洹人。於最後身出無佛世藉現事緣而得道者亦名聲聞。此聲聞中細分有二。一聲聞聲聞。是人本來求聲聞道。樂觀四諦成聲聞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四真諦法而得悟道。本聲聞性今複聲聞而得道。故說之以為聲聞聲聞。二緣覺聲聞。是人本來求聲聞道。觀察四諦道悟初果。以鈍根故於現在世不得涅槃。天上人中七返受生。於最後身不值佛世藉現事緣而得悟道。以藉事緣而得覺故說為緣覺。本聲聞性觀察四諦而得道故說為聲聞。是故名為緣覺聲聞。此是第一約對所觀法門以別。二約得道因緣以別。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藉現事緣而得道者皆稱緣覺。若從是義聲聞人中。從佛聞說十二緣法而得道者亦名聲聞。此聲聞中細分有二。一聲聞聲聞。義如前解。二緣覺聲聞。是人本來求緣覺道。常樂觀察十二緣法成緣覺性。於最後身值佛為說十二緣法而得悟道。本緣覺性今複聲聞而得道。故說之以為緣覺聲聞。如迦葉等則其人也。對中如是(此四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