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總結和歸納出了軍旅文學研究的理論成果。新時期以來,軍旅文學有了新的局麵,特別是在軍旅文學的研究與批評方麵,甚至有一部分還是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的出版極大地促進了軍旅文學研究的深化,先後形成了對於軍旅文學創作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問題”、“人性問題”、作家本體研究以及“農家軍歌”、愛國主義、戰爭文學等集中研究的熱點,對於新時期軍旅文學的發展與深化很有建設性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先後出版的主要史論專著有《中國革命軍事文學史略》(陳遼、方全林)、《新時期的軍事文學》(範詠戈)、《衝浪,在軍事文學的海麵上》(蔡桂林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軍旅文學史論》(朱向前著,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等。與此同時,朱向前還先後應邀參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的《中華文學通史?當代卷》(華藝出版社1998年版)、《新中國文學五十年》(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等書的撰寫工作,承擔軍旅文學部分,使當代軍旅文學的研究開始被當代中國文學史界所接納。
第三是初步建立和規範了軍旅文學批評與研究體係。軍旅文學研究作為一個學科開始初見雛形,這是軍旅文學研究一個非常大的收獲。憑借一些具有遠見的評論家和學者的推動,軍旅文學研究由原先的零敲碎打到現在初見學科體係,並且已經收獲了一係列的成果,如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主持完成的“新中國軍旅文藝大係”,即以前所未有的龐大規模對整個50年以來的軍旅文學進行了一次係統的整理與遴選;再如朱向前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軍旅文學50年研究》,也是首次對當代軍旅文學的全麵回顧、梳理與總結;另外還有諸如對於50年來軍旅文學各種體裁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代文學研究的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藝術學院作為全軍乃至全國唯一一所進行研究和培養軍旅文學創作和研究人才的院校,培養出一批軍旅文學研究的專門人才,並且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相比軍旅文學所取得的成就與收獲,我們發現在這塊還沒有被完全開墾的領域裏,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缺乏形而上的探究。我們不難發現在軍旅文學批評研究中,對於作家或者作品甚至是文學現象的研究,感悟式或鑒賞式的研究多,深入的探討與思辨式的文章少。由於沒有上升到哲學的層麵,批評也就隻能止於批評,無法在更深層次上為理論研究發掘出新的領域和成果;沒有形成形而上的歸納與總結。就無法對整個軍旅文學研究與創作進行宏觀把握與深入探究。
其次是理論批評的研究方法單一。軍旅文學理論批評研究大多屬於傳統的社會曆史和審美批評,而對於一些新的理論批評方法的運用則很少見。這種單一的批評方法妨礙了在軍旅文學批評中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麵,從而使軍旅文學研究缺少更多的參照。
最後是批評和研究對象的過於集中。在軍旅文學批評研究中,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於軍旅小說的研究與批評特別是長篇小說的研究與批評比較集中,而對於散文、詩歌或者報告文學等其他體裁的研究則比較弱,有的門類幾乎呈現為空白狀態。各種文學體裁的批評研究不平衡也成為了軍旅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缺憾。
第二節劉白羽、徐懷中等軍旅作家的文學批評
軍旅文學的研究一開始就得到了許多老一輩作家和理論家的熱情關注,從五六十年代一直到新時期,他們對於軍旅文學的創作與研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無論是撰寫批評文章還是引導批評工作方麵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茅盾、丁玲、馮雪峰、陳荒煤、魏巍、劉白羽、馮牧、徐懷中、陳湧、李希凡等都寫過相關的批評文章。身在軍營的魏巍、劉白羽、馮牧、王願堅、徐懷中、石言等老一輩軍旅作家的批評文章的影響尤大;新時期以來作家周濤、朱蘇進、柳建偉等人在創作的同時也兼顧評論並產生了一定影響。此節專門就他們的批評特色進行簡論。
劉白羽曾長期擔任軍隊和國家文化部門的領導工作,因此他的軍旅文學理論批評多是站在宏觀視角上來發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指導性,對於軍旅文學創作和理論建設在很長時間裏具有很大影響。早在1951年他就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長篇理論文章《將部隊文藝工作提高一步》(《解放軍文藝》1951年第1期),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部隊文藝創作的形勢,指出部隊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努力塑造解放軍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即那些“能夠廣泛教育戰士、教育人民,能提高階級覺悟,提高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思想,提高他們的戰鬥意誌,堅定他們永遠做戰鬥隊的思想的作品”。他同時重點分析了該不該反映部隊中的落後麵的問題,指出這些作家是因為沒有深入生活的原因。劉白羽的這篇帶有宣言性質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但它過分誇大了文學的意識形態色彩,而降低了其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的探索與追求。由於他的個人地位以及其影響力,他的文章常常以講話和指示的形式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又成為作家在創作上的一種局限。到了新時期。他的思想有所轉變。《努力建設我國新的曆史時期的社會主義軍事文學》(1982年4月21日《人民日報》)係劉白羽在軍事題材文學座談會上的發言,除了指出要進一步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提高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家要深人生活之外。他還指出創作要反映矛盾,構思真實感人的情節的要求,這無疑是對部隊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的新的創作啟示,特別是在意識形態剛剛開始解凍時期;在文章中,他還指出要積極發出軍旅文藝評論的聲音,矯正在文藝創作中的不健康和不高尚的寫作格調。《奔湧的浪潮——三中全會以來的軍事題材文學鳥瞰》(1984年9月1日《光明日報》)則對於新時期剛剛湧現的有爭議的小說創作如《西線軼事》、《高山下的花環》、《射天狼》等具有推渡助瀾的作用,使作家的創作積極性為之一振。《創作具有強大藝術魅力的軍事文學》(《昆侖》1985年第1期)係作者對於軍事文學創作的一次深思熟慮之作,也是對於作者所倡導下的軍旅作家奔赴南線戰爭體驗生活創作進行的總結。也反映了作者對於新時期以來部隊文藝創作的新要求的嚐試,即表現中華民族的雄偉神魄、塑造豐富飽滿的英雄形象、創作具有史詩和悲劇意義的大作品以及使人心靈獲得巨大震撼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