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男兒(1)(1 / 3)

熱血男兒(1)

少年磨難對一個人來說可以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包袱,一是財富。——華西列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熱血男兒出身貧寒的神父之家

1895年9月18日,華西列夫斯基出生在位於伏爾加河流域中部的伊凡諾沃州新戈利奇哈鎮。

這裏土地十分貧瘠,人們非常貧困,大家隻能靠原始的農業耕種來維持生活。人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非常艱辛。

伏爾加河流域的森林主要以闊葉類樹木,如橡樹、椴樹、白樺樹、歐洲山楊為主,針葉樹主要有鬆樹和雲杉。

華西列夫斯基在少兒時代,他就開始為貧困的家庭從事簡單的勞動。他經常與鄰居的小夥伴們進出森林。森林裏有許多的野鳥,還有各種各樣的蘑菇和野果子。

華西列夫斯基經常和小夥伴們到森林裏采蘑菇和摘野果子,享受著大自然給人類的賜予。有時也同哥哥們到田間開荒種地,同農民們一起去割草或打柴。

華西列夫斯基的童年是在貧困中度過的。他經常為了一個能吃飽肚子的麵包,而跟著農民們一起到地裏去割草,或是幹一些別的農活。

華西列夫斯基的父親叫米哈伊爾·亞曆山德羅維奇,米哈伊爾在17歲時,他的父親就離世了。母親不久就改嫁給縣地方自治局的一個小職員。因為母親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已經長大的米哈伊爾就隻得自謀生計,過自己的生活了。

此時,米哈伊爾對前途一片渺茫,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辦,未來的路該怎樣走。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有人勸他到科斯特羅馬大教堂的合唱團找個差事,因為米哈伊爾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於是,米哈伊爾聽從了好心人的指點,到了科斯特羅馬大教堂謀職。不久,米哈伊爾從科斯特羅馬回到了故鄉,在基涅什馬縣新戈利奇哈村,當了一名合唱團的指揮和誦經士。

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後,米哈伊爾和同縣的烏格耶茨村的一位誦經士的女兒娜傑日達·伊凡諾芙娜·索科洛娃結婚了。婚後,夫妻倆很是和睦,養育著孩子們。

到1912年時,家裏就已經有了8個孩子。其中,大兒子亞曆山大早年不幸夭折了。其他幾個孩子長大成人後,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二兒子德米特裏是一個醫生,後來成為了紅軍軍官;大女兒葉卡捷琳娜當了幾十年的鄉村教師,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她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兒子。

華西列夫斯基是米哈伊爾夫婦的第三個兒子,排行老四。第五個孩子叫葉夫根尼,是弗拉基米爾州的集體農莊主席和農藝師;第六個孩子叫維克托,是空軍領航員;妹妹葉列娜和維拉是農村學校的工作人員,馬爾加麗達是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員。

在華西列夫斯基出生兩年後,他的父親米哈伊爾被派到了諾沃波克羅夫斯科耶當神父。

父親微薄的收入,實在不足以滿足這個大家庭的基本需要,所以華西列夫斯基兄妹幾個,從小到大,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菜園和田地裏度過的,他們要用自己的小手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以減輕父母的壓力。

每到冬天,父親還會有一些額外的收入,那就是做些地方當局定做的學生用的課桌、飯桌和門窗,以及給養蜂場做一些蜂箱,所得的酬金補貼家用。

然而,在這個貧困落後的地方,華西列夫斯基家還不是最困難的。因為這裏的土地十分貧瘠,所以生產出來的糧食是極其有限的,居民的生活很難維持。許多男人和一些婦女,就不得不到別處去謀生,村裏就剩下了很多的老人和孩子。

留在村裏的農民,有的在木材加工勞動組裏賺些錢;如果家裏有匹瘦馬,就給工廠運送燃料;有的則根據廠主的訂貨,在家裏擀氈靴。婦女和姑娘們待在家裏,或是三三兩兩的聚在一些,邊聊家常邊織手悶子、手套和襪子。

手悶子就是棉手套,這種棉手套是為抵禦嚴寒而發明的特殊樣子的手套,不是通常的五指手套,而是隻有大拇指一個手指頭獨立出來的棉手套。

在這塊貧瘠的又缺乏向上精神的土地上,華西列夫斯基過著他的童年。

懷著赤誠之心去當兵

雖然家庭比較困難,但是華西列夫斯基的父親米哈伊爾依然堅持讓孩子們上學讀書。

1909年夏天,華西列夫斯基從基涅什馬神學校畢業了。秋天,他就要開始在科斯特羅馬學校學習。這是父親為兒子選擇的道路,華西列夫斯基似乎沒有選擇的權利。

華西列夫斯基在學校的食宿費每年需要75盧布,這筆費用對於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然而,就是在這樣困窘的時候,家裏偏偏又遭遇了不幸,一場大火把家裏的房子和全部的財產都燒幹淨了,這無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