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太行抽劍(3)(3 / 3)

王政委是學生官,讀過許多古今中外的書,是軍中有名的“知識簍子”。他說在太平洋的彼岸,有一座聞名於世的“戰爭舞台”──美國阿拉加斯加州的美軍訓練基地“歐文堡”。在這裏,上演著一場場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錘煉出一支支高素質的作戰部隊。

居住在安陽勝利路上的七連官兵立足自我,艱苦創業,決心建立自己的“歐文堡”。

前幾年,這裏的訓練場簡陋得很,班以上戰術課目,隻能在郊區群眾的玉米地裏進行訓練。

官兵們甩開膀子大幹苦幹,硬是用士兵的黃塑料盆端土運泥,在原有的訓練場上,按未來戰爭需要,修建起一座初具規模的綜合訓練場,可完全滿足從單兵到營連戰術近似實戰條件下的訓練:雙跑道400米障礙場;標準化的射擊場;戰術訓練,戰場環境逼真。以往進行一次連的戰術綜合演練,要轉換五六個場地。如今在同一訓練場地便可實施完成。

訓練場地的改善,促進了訓練質量的提高。一年來,全連12項訓練紀錄被打破,13項科技練兵成果在這裏誕生。

再說一塊大海綿吧。王政委聲音響亮!

去年10月,在師科技練兵成果觀摩會上,七連在衝鋒槍第三練習射擊表演中打了個“滿堂紅”。然而,連隊的革新器材──夜間瞄準輔助器卻引起了爭議。

“這好像是我們的革新器材!”

“不,這是我們研製的那個!”

兩位兄弟單位的代表提出了異議。

七連連長劉瑞江笑嘻嘻地說:“我們把貴單位的革新成果又革新了一下。”

嚼別人的饃也香。七連幹部有這樣的共識:連隊不是科研所,要勇於把別人的科技練兵成果吸收進來,組裝成連隊的整體戰鬥力。他們摒棄了以往封閉、狹隘的訓練觀,實行開放式訓練,大膽拿來,為我所用。

官兵外出集訓、比武都要想方設法學幾手“絕活”帶回連隊;

兄弟單位借用連隊的綜合訓練場,七連細細觀摩,每次都能從中學一“手”;

走出去,到“鼓浪嶼好八連”、“紅色尖刀連”、“海防模範連”取“經”探“寶”。

請進來,濟南陸軍學院、鄭州信息工程大學、安陽大學的教授、講師,走上了連隊的小講台......

開放式訓練,使七連變成了巨大的海綿,吸進來的是外軍的、院校的、兄弟單位的成功經驗,經過加工、消化、吸收,組合出來的是整體作戰能力的提高。近幾年七連有14項革新成果、9種訓練戰法被上級推廣。

經過幾年的高科技知識武裝,七連雄風更健,去年被軍區評為科技練兵先進單位。他們肩負軍事革命的浪潮,以衝刺的精神,向“打得贏”的目標接近、接近、再接近!

教導員還記得“應急99.11”實兵戰術演習,他說七連擔負整個戰鬥中的機動分隊。在那場近似實戰的搶灘登陸戰鬥中,連隊接到命令加入戰鬥後,全連分成兩路縱隊,互相掩護,交替進攻,勢如破竹,接連拿下敵人兩個高地,一道防線,僅用40分鍾便打了一場漂亮的登陸戰,將“突擊英雄連”的大旗高高地插在了483高地的頂端。將軍們一雙雙興奮的眼睛無不流露出對英雄後代的由衷欽佩。中央電視台軍事部孫記者扛著攝像機一直追隨著連隊拍攝,望著滿身泥土、雄糾糾、氣昂昂的“突擊英雄連”全體指戰員,他翹起大拇指稱讚道:“你們真不愧為‘猛虎後代’!”戰士們歡呼雀躍,激動地把指導員和連長高高的拋起來……

這就英雄的時代,嶄新的七連。

太陽掛在太行山,加強步兵連實彈戰術演習開始,七連進入衝擊出發陣地,我等待劍光閃爍,紅綠色信號彈飛上藍天!我看到紅旗飄揚“突擊英雄連”——我想起一闕偉人詞篇:“安得倚天抽寶劍……”

太行山就是一柄寶劍,劍光閃閃,那是七連官兵的忠心赤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