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新裝備技術戰術先進性與官兵綜合素質滯後的矛盾,連隊的幹部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戰鬥力的提高,取決於人與武器的結合,而人的素質又是結合之本;要提高部隊高技術條件下作戰能力,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提高官兵的高科技知識素質比更新武器裝備更重要。
七連的幹部抓人與武器結合的觀點是,新裝備訓練不僅僅要學會操作使用,更要懂得其戰術性能,以便在戰鬥中充分發揮新裝備的效能。
寧讓人才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才,才能使新裝備的訓練由被動變主動,進一步縮短裝備形成戰鬥力的周期。基於這一思路,他們通過多種渠道及時了解當前軍事技術發展狀況,武器裝備更新趨勢,根據上級裝備部門的預告,有預見性地組織各類人員培訓,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出擊,實現了新裝備更新與官兵科技素質提高的雙頻共振。去年,上級計劃為步兵分隊配發某新型步戰車。接到預先通報後,連隊立即組織人員搜集了解與這種新裝備的技術性能有關的資料,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預先集訓和模擬訓練,並對這種步戰車在作戰中的作戰運用進行研究探討。不等新裝備配發到位,他們就把新裝備的有關性能掌握了個八、九不離十。
年前,一道命令下達到擔任戰備值班任務的七連:越級進入遂行作戰任務狀態,參加集團軍編成內的戰役演習。兵貴神速。急電一下,收攏人員、裝載物資……一小時便作好了出發準備。鐵流滾滾,挾一路風塵。經過一天的晝打夜行,全連提前六小時到達集結地域。前來觀戰的幾十名將校軍官為七連的機動神速讚歎!
關鍵時刻過硬的快速機動能力,源於連隊黨支部有一個正確的共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形態的演變和武器裝備的發展,為適應現代戰爭突然、激烈、速戰、速決的特點,實施快速機動是搶占要點、贏得作戰主動權、形成有利態勢的重要手段。於是,幾年來,七連的官兵圍繞快速機動問題,展開了全麵的研究和訓練,在“試驗田”裏辛勤地耕耘著。戰備工作是快速機動的基礎,因此,抓好戰備工作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是為部隊遂行快速機動任務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保證。
北風嘯嘯的冬日,連隊的訓練場上,七連對機動前的人員收攏、車輛啟封、器材領發、物資裝載、出征動員等認真研究,摸索實踐,認真高標準地落實戰備物資“三分四定”。流火的季節,他們又全員全裝實載,展開運力試驗有關問題的研究,逐類逐項論證摸清各級各類人員攜行和運行戰備物資的種類、數量及技術數據。
幾度山花開。幾茬領導的摸索、總結和完善,七連戰備工作得到全麵規範。他們完善了分隊的戰備方案,按照新的編製體製和職能分工,對以前的戰備方案進行了修訂、彙總和補充,基本達到了科學、適用、配套、規範的要求。單是裝載,他們就總結出“五先五後”:先公用物資,後個人物資;先大件物品,後小件物品;先裝後卸物資,後裝先卸物資;先裝後下車人員物資,後裝先下車人員物資;先裝捆綁物資,後裝不捆綁物資。他們對每個戰士乘車的位置、武器的放置等均作了明確規定,提高了裝載速度,做到了有條不紊、忙而不亂。
2000年8月1日,師裏對七連所在的三營進行了緊急出動演練。官兵接到號令後,取武器時分幾個梯次,避免了擁擠;裝載物品時既各司其職,又相互協同。演練結果,比規定的時間提前了十分鍾。這短短十分鍾凝聚著官兵們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規範提高了緊急出動的程序和速度。連隊幹部又把目光瞄向了更深層次:抓好部隊的機動訓練。山在旋轉,地在旋轉,崎嶇山嶺間疾行著長龍般的車隊。每到流火的季節,七連的官兵隨師把部隊拉到太行山區,在機動演練空襲與反空襲、偵察與反偵察、機動與反機動等戰術課題。在長達三個月的野戰化訓練中,進行多樣式機動和協同演練。
他們始終把戰備建設作為應急機動作戰能力的關鍵,把戰備建設的基點放在隨時執行應急機動作戰任務上,按照“戰備方案適用化、軍情研究具體化、戰備設施野戰化、戰備管理規範化、戰備演練經常化、指揮手段自動化”的總體思路,全麵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和野戰機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