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品第十九
所以有此品來者。二十一品開為三章。第一十七品破洗迷情顯中道實相。第二法品迷執既破實相既顯。故有三乘得益。從此已後第三重破迷情重明實相。使未悟之徒因而得曉。已解之者觀行增明。故有此一章也。二者諸佛菩薩說經造論凡有三門。一者正說門。二者稱歎門。三者稱歎竟更複說之。上二門已竟。聽者既聞稱歎則悅耳。會心樂欲聞說。是故論主重複說也。問何故次法品後而破時耶。答上既觀法。今次觀時。時法相對。二者論初已來雖處處觀法。而別立一章名觀法品。雖品品破時。今亦別立一品以撿時也。三者法品末最後偈雲。前佛已去後佛未興。辟支之人因而出世。既有三時惑者便執。是以破也。問兩品觀門何異。答法品多就因成門明三乘觀行。故初求五陰與假人一異不可得為聲聞觀。若不見我非我為大乘觀也。今此品正就相待門以明實相。求三世之時一異等法相待不可得即顯實相。故三乘人見實相即便得道也。問若無三世及三乘人。上品何故說有耶。答說不三三欲令眾生悟不三三。而執著便作三故三解。是以破之。又上明不三三。今明三不三。互相成也。所言時者外道有二師。一雲。時體常。但為萬物作於了因。不生諸法故非生因。次雲。別有時體。是無常法。能為萬化作生殺因。故偈雲。時來眾生就。時去則摧促。是故時為因。佛法中亦有二師。一者譬喻部雲。別有時體。非色非心。體是常而法是無常。但法於是時中行。如人從房至房。如物從器至器。婆沙雲。為止此說明法即是時法無常時即無常。辨因法假名時離法無別時。三世之時雖無別體。而時中之法則決定不無。薩婆多部中有四大師。立三世不同。一者相異。即是瞿沙人明九世義。一世兼有二也。如一人著青白黑三色衣。一色為正二色為傍。如未來有三世。一為正未來。傍有過去現在義。現在等亦爾。二者事異。即達摩多羅。隻一法為三世。一法是有。而事為異。如金未作器名未來。正作器為現在。而金體是有也。第三時異。即和須蜜。如法有三世。迎送正望不同為三世。如今日為現在。昨日望今日為未來。明日望為過去。正現在曾未來當過去。正過去曾未來曾現在。正未來當現在當過去。第四異異。即是佛陀人義。亦三義為三世為十刹那無定。如一刹那為現在。餘九為未來。未有過去。第二刹那為現在。第一為過去。八為未來。如是第十為現在。九為過去。無未來時。今謂為大亂三世。今總求此時不可得。故雲破時品。品開為二。一立二破。立中為二。初立有時。上中下一異等次立有法。問上品未明三世外人執有三世。何因緣故立上中下法及一異耶。答上明三乘人得益即執上中下義。對三乘之異辨一乘之法。故複執一異。大品雲。諸法如中非但無有三乘異。亦無獨一菩薩乘。今欲釋經無一無三破外人定執有三一之理故今明上中下及一異也。答中六偈分為二章。初四偈就待不待門破。次兩偈就體相門破。初又二。前三偈半就待不待門破時。次半偈破法。三偈半為二。初三偈就待過去不待過去無有二時。次半偈例破餘二時。三偈為二。初二偈就相待門破。次一偈就不待門破。初二偈即二。前偈明相待則在。次偈明不相在。則不相待。初偈上半牒。下半破。破意雲。法有自體不假因他。因他而有則無自體。若無自體則在他中。長行為四。一牒外義則牒偈上半。即過去時中下第二難牒偈下半。何以故下第三釋難。就初難中有五。一明相待即相在。二明若相在即同名過去。第三若同名過去無有二時。第四若無二時亦無過去。第五明過去無因則無過去。以無未來可因故無過去。如是生死涅槃相待亦作此中五難。問燈明一時可得燈處有明。三世前後何得為類。答雖複前後一時不同。而相因無異故得作此責也。是故前說下第四結非。餘文易知。若謂過去時中下生第二偈。明不相在則不得待。偈上半牒下半破。破意雲。若不相在而各自有體。何假相因。如他義長短已成何須更待。問曰若不相因下生第三偈。不相待破。問待不待破何義。答待是因緣義。不待是自性義。一切義不出斯二。破相待明第一義中道。破不待明世諦中道。又待是相待。不待是絕待義。如十八空是相待空獨空為不待空。若爾破相待明第一義中道。破絕待明非真非俗中道也。答中上句牒。下三句破。破意雲。汝上自言相待故有不待則無。若爾今既不待則無二時。然立三世義不得不待。以過現而去名為過去。現若不待過雲何有現耶。如是義故第二半偈例破二時。前三偈就待過去不待過去門破無二時。今還捉未來現在為端。亦應各有三偈。合有九偈也。下半第二章。次例破其法。他雲。一丈木有長短二理。形二丈則短。形五尺則長。今問以有此理則不須相形。若無此理雖形不出。又若須長方知有短。亦應須形方有長短理。理若自有者長短事亦自有也。問曰如有歲月日下生第二就體相互相破。前問次答。上待不待二門責無有時。外無以答但舉眼現見事以問論主。若無時者雲何有歲月等耶。今既有歲月等。當知有時。攝論約五種明時。一日時。二月時。三年時。四行時。五雙時。以明暗為異故以日夜為數名為日時。有黑白之異故分為兩半。兩半合論則虧盈事成。故有月時。十二月分為三分。一分有兩時。一時有二月。故說年時。日則六月從南行至北。故以六月為一行時。五年五月五日有兩潤以為一雙。故說雙時。次有一小劫時。十九小劫為中劫時。八十小劫為一大劫時。小乘六十數。大乘八十數。為一僧祇也。問幾許為一須臾時。答智度論一彈指六十生滅。康僧會雲。一彈指有一百九十轉。僧祇律雲。二十念名一眴。二十眴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頗。二十羅頗名一須臾。答中兩偈為二。初偈時體無故相無。第二偈時相無故時無也。上半明時無體。下半明體無故相無。若過去猶住則是現在。不名過去。過去若不住失自相。失自相則無時體。便無過去。同百論過去過去者不名為過去。未來亦爾。若未來未有則是無。無則無時。若未來已有則是現在。亦無未來。前二門責無過去。過去無故餘二時亦無。二門責無未來。未來無故餘二時亦無。又時體若住則常是一念無有歲月。既無歲月亦無一念。時若不住則念念各滅並無相續。何有歲數。汝本積時成日。積日成月。積月為歲。若一日滅則有後無前。雲何積日成月。日若不滅則唯有一日則有前無後。複何得積日成月。故住不住並不可也。他義雲。十劫為一念。此是佛智力爾。今問實有長短雲何得爾。若以佛力令短長自在。亦應以佛力故色得為心。又問時若是常。常無三世。時無常。念念生滅亦無三世。又常言。無明初念未有四住地以名為初。既未有後何得有初。若未有後名初。亦可名為後。又若無後名初則是自然初。又若無後有初亦應無初有後。第二偈上半明因物有時。則物為時體。下半明物無故時無。如因華果等物知春秋時。華果等物上來種種破故無物。無物故時無也。爾問。時法互相待何不互為體。又問時無別體。意識緣應不得。亦應非是法塵。而意識緣之遂得。又是法塵。則應是別體也。若無體則無時。又現在若待未來則應相在。若不可在亦不可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