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下第二救。就立中為二。一立外宗二通內難。立外宗為二。初總立次別立。總立中有生時乃已有無常者。此立體同時也。滅時乃發立用前後也。立此二義通前上下半四難。以體同時故無上半違宗之失。及無下半不起之過。以用前後故無上半相違之過。又無下半常無之失也。如是生住滅老得別釋彼義也。正釋用前後得常令四事成就。得是繩係此四相令不失。依毗曇舊義四相是逐法成就。無別得繩。而今此文雲有得者。可以二義通之。一者以得得法而四相順來故雲得四相耳。二者或可是別部義。今所未詳。是故下第二結難遍答四關。而略非常無之難。答曰下第三破救。凡三周破體同時用前後。初將用同體。體同時用亦同時。第二將體同用。用前後體亦前後。三縱體用而不相因即無相扶之力。初又二。第一四門別破。二總結破。四門破為三意。第一將生對滅有二破。第二以滅對住。第三以住對異。初門二破者。第一俱有破。第二俱無破。俱有破者。汝說無常是滅相與有共生牒彼義也。此中以生相為有滅相為無常也。生時有應壞下論主破也。既生滅一時俱起。即生用時便使有滅用。滅用時即有生用。令其體俱用即俱也。令用同體即是借用破體也。複次下第二俱無破。明體用俱無。明當有生體時不應有滅體。滅體起時不應有生體。又次破其用俱。此是接前破。前明體俱用即俱。今明用若俱便相害都無二相也。複次下第二舉住對滅。亦應作俱有俱無二難。今略作俱無難。老時無住下第三舉老對住。亦應作二難。今略明俱無。然婆沙有二種老法。一四相中老是異相。二有大期老法。成論破之雲。既有二種老法應有二生法。一四相中生。二大期生。而彼無大期生故此難不可答。是故汝說下。第二總結彼義明有錯亂過。所言錯亂者。以生時即有滅滅即有生故名錯亂。凡物生時無壞者。此泛明天下道理如此也。若爾則四相不俱也。又若避錯亂言生時無壞壞時無生。則墮四相不俱違宗之失。故雲爾時非是無無常相耶。
如能識故名識下第二周破用若不同時體亦不同時。所以有此破來者。外不受前錯亂破。若體用俱同時可得錯亂。今體同時用不同時。故無錯亂。是故今次破之。又開二別。一舉事征之。如能識名識者。以有識能故名為識。若無識能則不名識。若爾當生起時既有滅體應有滅能。若無滅能即不名滅也。前列三事。次舉四相合之。
若生住時下第三周破體同時用前後也。若言當生用時未有滅用後時方有。用者何須共生耶。此明生用時未有滅用則滅無用。何能扶生。故不須共起。若已有扶生之用即已生滅用之也。又至此進退破之。若有扶生之用則滅有滅生之用生不得起。若未有滅生之用亦應未有扶生之用。則生亦不得起。又汝若能扶未能滅亦應有能滅未能扶也。
如是有無第四大段總結。是故有無空下第三總結齊法。
觀性門第八
自上四門撿相無蹤。今此一品觀性非有。所以此門來。就外人意。上就相立相相皆不成。今舉性證相應當有相。既有為無為萬物之體。豈無相耶。是故今次破性。性無故相即無也。性相異者智度論雲。性為其內體不改為性。相為其外事。表彰故名為相。此二是萬物之總要。是故破之。二者複因中有果性。名之為性。此是別性之性。以性非是事故所以稱別。三者執性如執著一切法皆是實有。故名為性。問此與初體性何異。答執有體者未必是性。如假有體家亦言體而非是性。約彼所明故體性義異。若執性之性但詳諸法決定作有無解。故名為性。又執性之性其義則通。裁起有心言異無者則是性有。裁起無心言異有者即是性無。有無既爾。亦有亦無等例然。他雲。外道毗曇可是性義。我習大乘非是性也。今問若非性義眾生心神不可朽滅。色法不可為心。真諦四絕不可為不絕。世諦三假不得四絕。豈非定性。地論人真中之真。古今常定不可為不真。豈非性耶。今破此性義從所破立名。故以為門。二者從初品已來法之與相大明無生。然法相微隱非常情所悟。若不以近況遠即幽旨難明。是故此品借現變動之相破其性執。令取悟為易。故有此門來也。三者自上已來破一切法有。今之一品雙破有無。則申明二諦辨論大宗有此門來也。
此門亦三。前生起如文。
如經者引經證破。恐不信論主之言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