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2 / 3)

明法權中。一乘道得究竟身。於上更無一乘法事。一乘因道。得果德究竟法身。舉所得身是究竟果。故知能得之因非究竟也。於上更無說一乘法者。於究竟法身上也。故顯法身可得是究竟即顯於說一乘道上更說得究竟法身。故知一乘道非究竟。三乘眾者。牒前權僧。下辨其相。言有恐怖。明惡未盡。歸如來等。明善未滿。亦可怖者。對治未成。歸如來等。彰果未盡。求出修學向三菩提者。釋上有恐歸依如來。以求出恐怖。故修學大乘善法。謂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故趣向無上菩提。是故下第三結。是前二歸非真實。故非究竟歸。是有限依。有限由是前之少分歸耳。又二乘人。不能常住。不能無限。為物作歸。故名有限。若有眾生下。上來第一當相顯二歸依非究竟。今第二約能歸顯所歸非究竟。就文亦三。一明能歸。二明歸依法僧者。辨所歸。三是二歸依下。牒所歸彰未即佛果。故顯非究竟二歸也。若有眾生者。泛舉能歸之人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者。釋歸法僧所以也。由如來調伏歸依如來。是故歸依法僧也。所言調伏者。佛未出世。眾生歸依外道及以天神。佛降伏故。得翻邪入正。故名調伏。得法津澤生信樂心者。由如來調伏歸依如來。故得法津生樂心也。此即是能歸之心。歸依法僧者。以生信樂心。故歸依法僧。即是所歸依。是所歸依是二歸依者。重牒歸依僧也。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者。明此二歸依。非即佛果。顯非究竟也。問。何故舉能歸顯所歸。答。欲顯二乘人隨分得是歸依也。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者。上來第一明不究竟歸依。今第二明究竟歸依。就文亦二。一舉二歸即佛果。二何以故下。問答解釋。就前又二。一略辨。二此二歸依第一義下。重辨。言歸依第一義者。此言不足。若具應言法僧二歸依是第一義也。言第一義者。非是空理名第一義。乃詺果德為第一義。此文意正欲顯法僧二歸。是果德第一義。歸依此第一義。即是歸依如來也。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者。重論前也。顯此法僧二歸是果德第一義。即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下。何以二歸即佛歸。故對問辨釋中。初相望顯無異。後正出即一。簡除相似。無異如來者。法僧不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者。正明即一也。問。但應言如來即二歸依。雲何乃言即三歸依。答。據如來德體以辨。故言即三。如來舉體覺義為佛。舉體軌義為法。舉體和義為僧。又解。二歸乃是三中之二。故通舉言三。如涅槃經言。世第一法緣於四諦。然實但緣一諦。就通以舉。故言緣四。此亦如是。此中舉佛歸者。正欲辨即佛法僧是究竟。何以故說一乘道。此文來意。有遠有近。遠生者。從上羅漢有歸怖大段第二會彼小果以入一乘。訖何以故下第三釋會所以。何故問也。三乘皆是如來所說。何故上來會二入一。下釋會意。明一乘道是佛實說。餘二方便非實說。故會入一。於中初明一乘是實。若如來下。第二明二是權。即是大下。第三會權入實。明一實中。說一乘道如來無畏師子吼者。依實而說。內心不怯。故名無畏。所言決定。名師子吼。明二權中。若隨彼欲而方便者。佛隨小欲方便為說二乘法也。下會入中。即大無二。攝權入實。二乘入一。釋無所以。以入一。是故言無也。一乘即是第一義乘。辨定所以。前入是其第一義乘也。又此即是法華中三輪之義。從初至師子吼。是根本法輪。若如來隨彼下。是支末法輪。即是大乘下。是攝末歸本法輪也。又此文近生者。上明三歸究竟非究竟。何以故下。問解釋。問意。雲何如來昔說三歸非究竟。今說一體歸是究竟也。解釋亦明三輪。初辨一體歸。是根本歸。隨彼所欲。支末歸依。即是大乘。攝末歸本歸依。無如來出世。但為明根本歸依。為物不堪。故方便說支末歸依。調柔心竟。然後方說攝末歸本歸依。又初為直往菩薩說。次為二乘。後為回小入大菩薩說也。世尊聲聞緣覺下。此是第六說無邊聖諦章。略作八門釋之也。一來意門。上說法中有二。第一明一乘行。從此已去說一乘理。行所以得成。要由於理。故次行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