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3)

境界。凡夫不解。故便起常見。猶如小兒。見旋火輪謂不斷絕也。問。何故雲意識境界起常見。不雲五識起。答。意識多緣無量境界。故多計意識為常。五識各主一塵。代謝易知。故偏言意識。又五識托現五塵。不得循環長久在緣。意識通緣去來。或憶本事。故於意識通緣多生常見。又釋。前已雲心相續。此言意與識。於中不知隨境生滅。故生常見。則六識通在其內。上來第一明起邊見。下對顯起見過失。此妄想見。牒上所辨斷常二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者。正明過失。有人言。謂於前一苦滅義。斷者太過。常者不及。問。前計我人等以為斷常。何關滅事。而於滅事明過與不及。答。理不離事故爾。故起斷見。謗無世事。以無事故。不得就之推求取實。名為太過。彼常見者。執取事相。不得舍事以取實義。說為不及。其猶世人。見繩為蛇。棄求繩。此是太過。留蛇取繩。便為不及。此亦如是。有人言。此斷常妄見。於彼理滅定義。若過不及也。以斷見謂諸法一向滅。不知理滅是有。故名太過。以常見謂諸法相續常。不知理滅。離相寂滅靜。不可說常。故名不及也。有人言。色心皆有過與不及。於色法過者。現陰壞。謂是斷。是為若過。不見後續。名為不及。見心相續。謂是常。名為若過。不知刹那相間。名為不及。有人言。有為諸法無常。計佛亦無常。故言若過。若不及者。涅槃是真常。乃居金剛心外。向計現五陰無常身。即是涅槃。此去涅槃太遠。故言不及。今依文釋。斷為太過者。見諸根滅壞。即謂未來無複續起。故為太過。見心生滅相續。即謂凝然常。不知生滅。名為不及。無常謂常。無斷謂斷。名為異想分別。上來第一廣明二見。顛倒眾生下。第二次明顛倒。顛倒眾生者。舉倒見人也。見於五受陰。是倒見處。謂是有漏五陰也。無常常等。是倒見相。別就常倒中有三。一無常者。是倒所迷法。二言常者。是倒所建立。三言想者。是倒想也。體是真見。通名說想。又無為有。故名為想。常倒既爾。餘三亦然。通而論之。於五陰同起四倒。別則迷色起於淨倒。迷受起樂。迷識起常。迷想迷行起於我倒。問。五陰實是無常苦樂等。凡夫何緣計為常等。答。如雜心雲。以其相似相續覆故。計之為常。威儀覆故。計以為樂。作業覆故。計以為我。薄皮覆故。計以為淨。問。經中說生死法具有五義。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今此何故偏說四種。翻為四倒。答。此等離合故爾。若就生死無我法中。分二無我。則有五義。如成實說。眾生空者。名之為空法。法體空者。說為無我。如維摩中。眾生空者。說為無我。法體空者。名之為空。故彼經言。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由分此二。故有五義。翻對此五。倒亦應爾。言此今合故。但雲四耳。問。凡夫起我倒。是何等我。答。是人我也。今明無我者。人無我也。又問。無我理通染淨。今此何故偏說生死。以為無我。翻之為倒。答。然我無我。通局不定。凡有四種。一就解惑二情相對。生死有我。涅槃無我。以著我故。世間受生。故說有我。離我不生。使證涅槃。故說無我。故地經言。世間受生。皆以著我。若離著我。則無有生。斯文顯矣。二就法相虛實相對。生死無我。涅槃有我。生死之法。虛誑不實。又不自在。故名無我。涅槃真實。具八自在。故說有我。故經說言。生死無常。無我樂淨。涅槃之法常樂我淨。三據如理二俱無我。故經言。凡夫我空。乃至諸佛。生死法空。乃至涅槃者。四就假用及實。以論生死涅槃二俱有我。生死我者有其二種。一者世諦假名之我。謂五陰法和合為人。故經說言。眾生佛性不離六法。六法者。所謂五陰及我。二實性之我。故經說言。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有我。我者所謂如來藏性。生死之中具斯二我。涅槃亦爾。諸德和合。名之為佛。是其假我。窮其體實。即是性我。我無我義。通局如是。今據第二。故說生死一向無我。翻之宣說取我為倒也。一切阿羅漢下。上來明凡夫二見及顛倒。從此下釋二乘上智。就文為二。初明二乘不見真實。從或有眾生信佛語下。第二明有能信之人。淨智者。對前凡夫二見及顛倒之垢。故名淨智。於一切智境界者。一諦理是一切智之境界。及如來法身者。是佛界德。二乘雖有淨智。本不見此二也。或有眾生下。第二出能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