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探索百科4
“死亡穀地”的可疑跡象
死亡穀地在哪裏?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印度河流域。約5000年前,這裏是一座繁華的城市,後來才改名為摩亨佐·達羅(印度語“死亡穀地”的意思)。近幾年來,死亡穀地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原來,它的上空頻頻出現黑色陰影,陰影中影影綽綽還有不少人在晃動。
摩亨佐·達羅是怎樣成為死亡穀地的?這還得從古印度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所描述的大爆炸談起。
“空中響起幾聲震耳欲聾的轟鳴,接著是一道耀眼的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衝天而起,比太陽更耀眼的火光把天空割成兩半,空氣在劇烈燃燒,高溫使池塘裏的水沸騰了,煮熟的魚蝦從河底翻了起來。地麵上的一切東西:房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物,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靜……”這就是《摩訶婆羅多》描繪的摩亨佐·達羅城遭到浩劫時的慘景。因為敘事詩完成於公元前1500年,而慘禍至少是在公元前3500年發生的,《摩訶婆羅多》隻可能是古籍抄本或再抄本。因此,有人對其中的描寫爆炸的細節一直感到懷疑。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班納吉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摩亨佐·達羅城遺址,這才初步查明了城市毀滅的真相。
班納吉想尋找古代史詩中描寫的摩亨佐·達羅原址,可始終未能如願。一天,他帶領考古隊渡過暴漲的印度河,來到河心一個草木蔥蘢的小島考察。
他們在土層下發現了一塊熔點約15000℃、殘留著放射能的奇怪的熔岩,考察隊員們意識到奇跡就要被發現。果然,不久以後,人們在厚厚的土層下找到了史前文明遺跡。這些遺跡包括繁華的街區和防禦設施,以及磚砌的排水溝。更重要的是,在遺跡中,人們發現了一些精致的象形文字。這些文字證明生活在公元前4000年的印度人民已擁有高度發達的畜牧業和農業,懂得金屬加工,如煉銅、煉錫、煉金和煉銀。
經過仔細發掘,考古學家在城堡遺跡上找到發生多次猛烈爆炸的證據。爆炸中心1平方千米半徑內所有建築物都成了粉末。離爆炸中心較遠處,人們挖到許多人的骨架。根據這些骨架存放的姿勢,可以看出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居民絲毫沒有覺察到逼近的危險。像往日一樣,一些人正沿街散步,另一些人則在家休息。猛然間災難降臨了,隻不過是短短的一瞬間,一座繁華的城市就從地麵上抹去了。
在考察中,人們驚奇地發現,摩亨佐·達羅城焚燒後的瓦礫場,看上去極像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地麵上殘留著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死亡穀地是不是核爆炸造成的?
絕大多數人認為,核爆炸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公元前3000年的青銅器時代,印度、巴基斯坦哈拉巴文明時期的古人,不可能造出代表先進科學技術的原子彈。其他一些學說,如遠道來訪地球的外星球宇宙飛船的襲擊和失事之說,又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確鑿證據。研究陷入了僵局,人們開始注意古往今來的一些奇異的自然現象。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史書中,曾不止一次敘述出現在夜空的“發紅的戰車”,美洲印第安人傳說中出現在空中的圓形吊艇,日本民俗中流傳的“噴出耀眼光焰的幽靈大船”,這些都極大地引起科學家的注意。類似的奇異事件還發生在公元前1503年古埃及法老王圖特摩斯三世22年,那年冬季第三個月的一天,下午6時,天空出現了一個明亮的火球。
1910年9月21日,美國紐約市市民也看到了100個飛行在城市上空的大“螢火蟲”,這些“螢火蟲”在空中飛行達3小時之久。
1984年的一天晚上,前蘇聯烏德摩爾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薩朱魯爾斯基區的烏德摩爾梯國營農場耕地上空,屋宇突然被照亮,從高空炫目地撤下了一些雪亮的光球,這些小球彎來曲去,盤旋著平穩降到地麵,光亮如白晝。在20千米的半徑裏,變壓器和電線突然發生了放電現象。
近年來,前蘇聯一些科學家試圖用物理化學理論來解釋這類現象。他們認為:在宇宙射線和電場的影響下,大氣層內產生了有化學活性的微粒,這些微粒聚集成團,像雪球一樣越聚越大,形成直徑不等的球體在空中到處遊蕩。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物理化學現象”。
科學家們認為,在許許多多微粒形成的球體中,有些球體能長期存在,它們不放出能量,不發光,與明亮的天空背景相比,顏色顯得很深,外形卻又像橄欖球。因此,有人把它稱作是燃燒的黑色球狀閃電。而有些球體則能發出明亮的白光或螢光,它們久久地留在地球表麵,沿著古怪的軌跡迅速地自由自在地遊動,最後變暗了,熄滅了。前麵提及的紐約上空出現的“螢火蟲”和前蘇聯烏德摩爾梯國營農場上空的“亮球”都屬這種情況,人們把這種微粒球體發光的現象稱作是化學熒光現象或幹脆稱作球狀閃電。
科學家們認為,黑色球狀閃電存在的時間長,密度大,它們中隻要有一個爆炸,就會引爆其他無數個球狀閃電,形成類似核爆炸中的鏈式反應。爆炸波到達地表時,毀滅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據測定,黑色球狀閃電在爆炸的刹那間,中心溫度可達15000℃,這個數據完全符合摩亨佐·達羅地區提到的岩石的熔化溫度。科學家們還測定出,發生在“死亡穀地”的那次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個直徑為30厘米的黑色球狀閃電和1000多個球狀閃電參與。
人們發現,黑色球狀閃電爆炸後,空氣中會出現大量毒氣。這些毒氣可能就是導致摩亨佐·達羅城居民猝死的原因。
1983年8月12日,墨西哥的博尼爾教授在紮卡捷克斯天文台攝下了世界上第一幅黑色球狀閃電的照片。如今這類照片已增加到100多幅。
科學家還認為,要使現代的城市不成為當今的“摩亨佐·達羅”,就必須和黑色的球狀閃電作堅決的鬥爭。所幸的是,人類已經能利用化學製劑初步征服這種可怕的自然現象。
話得說回來,這種物理化學理論目前尚未得到科學界的一致認可。有人就提出這樣的看法:既然黑色球狀閃電是造成摩亨佐·達羅城毀滅的主要原因,那麼該如何解釋廢墟中存在的放射能和古堡上空存在的人形圖案呢?這確實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
山穀為何會吞噬生命
死亡之穀,顧名思議就是能吞噬生命的山穀。在人類與動物賴以繁衍生息的地球上,有不少能使人和猛獸鳥類喪生斃命的地帶,如意大利、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前蘇聯境內都有令人毛骨悚然恐怖的“死亡穀”。
美國的死亡穀位於加利福尼亞與內華達之間,它是一條長達220千米,寬6~26千米,麵積約1408平方千米的大穀。死亡穀兩側是頑石突兀的峭壁,險象環生。1841年,美國有一支尋找金礦的勘察隊因迷失方向而錯入穀中,結果不可思議地突遭死難,幾乎全軍覆沒。1949年,又有一支探險隊偶入穀地,也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所殺,隻有幾個人僥幸逃脫。然而,沒有多久,他們就莫名其妙地一一死去,死者連死因都無法查明。後來,曾有數批探險人員前去揭謎,但多數也屢屢葬身穀中,死亡原因至今未曉。
科學家們經過仔細調查研究,雖未發現新的線索,但卻發現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現象,這個凶險莫測的死亡之地竟是鳥獸的“天堂”。據統計,在這裏大量繁衍著二百多種鳥類、十幾種蛇類和一千多頭野驢。各種各樣的昆蟲多如牛毛,它們在這裏悠然自得地生活著。至今,誰也弄不明白死亡穀為什麼對人這麼凶殘,而對動物卻如此寬容厚愛。
在前蘇聯堪察加半島的克羅諾基自然保護區內也有一個死亡穀。它長2千米,寬100~300米。地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不少地方天然硫磺嶙峋地露出地麵。這裏像墓地一般死寂,到處躺著狼獾、狗熊以及其他野獸的屍體,陰森恐怖得令人毛骨悚然。據統計,這條死亡之穀已吞噬了近30條人命。許多科學家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前去考察探險,但其結果不得而知。有的說罪魁禍首應是積聚在陷阱中那使人窒息的硫化氫和二氧化碳氣體;也有的說是烈性毒劑氫氰和它的衍生物,各種說法都有。奇怪的是,離死亡穀隻有百米路之遠的地方,有幾戶農民生活著,卻依然平安無恙。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維爾諾湖附近,也有兩條死亡穀。與美國的死亡穀相比,情況恰恰相反,這裏的死亡穀對人類是挺“和善友好”,受害的隻是那些飛鳥走獸。據科學工作者統計,每年在這裏死於非命的各種動物達3600多頭。
在印尼的爪哇島上,有一條更可怕的死亡穀,穀中有10個大山洞,每個洞都似乎有一種“超自然的魔力”,無論是人或走獸,隻要站在或途徑距離洞口6~7米遠的地方,都會被一股無形的魔力吸入洞內,且一旦被吸入則無法逃逸。現在,每個山洞裏都堆滿了人和各種動物的屍骸。山洞何以具有吸擒人獸的力量呢?被吸入的人或動物是因活活餓死還是慢慢中毒死亡的呢?原因至今無人知曉。
蛇島為何隻有蝮蛇
在我國遼寧省旅順西北的渤海中距老鐵山角約30千米處,有一個麵積約1平方千米,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組成的島嶼。這裏地勢險峻,從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海拔2155米,有很多海蝕洞穴和灌木叢草。由於在這個島上有許許多多的蝮蛇,因而,人們把它稱為蛇島,也稱小龍島。
蛇島以蝮蛇的數量眾多而馳名中外。當你踏上蛇島,你就會發現,無論在樹幹上或草叢中,也不論在岩洞裏或石縫內,處處都有蛇。它們有的盤踞在那裏,有的正在爬行,還有的張口吐舌,好像要吃人似的,露出一副凶相。這些蛇會利用各種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當它們倒掛在樹幹時就像枯枝,趴在岩石上時又好像岩石的裂紋,蜷伏在草叢間時活像一堆牛糞。
這種蝮蛇別稱“草上飛”、“土公蛇”,是爬行綱蝮蛇科的一種毒蛇,長60~70厘米,大的可達94厘米。頭呈三角形,脖頸細;背上是灰褐色,兩側各有一處黑褐色圓斑;腹部為灰褐色,上麵有黑白斑點。多生活在平原較低的山區,以鼠、鳥、蛙、蜥蜴等為食。我國除雲南、廣東、廣西沿海未發現外,其他各地也都有少數的蝮蛇,而唯獨蛇島數目極大。目前據統計,蛇島上的蝮蛇有14000多條,並且每年增加1000多左右,人們不禁要問,在這小小的孤島上為什麼棲息著這麼多的蝮蛇?為什麼它們的種類隻有一種呢?
我國科學工作者經過考察研究後認為,蛇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蝮蛇的生存和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蛇島麵積雖小,但和台灣島、海南島等島嶼的形成基本一樣,都是第四紀時從大陸分離出去的“大陸島”。在地質構造、岩石性質、植物種類等方麵,蛇島和旅順、大連地區的情況都差不多。島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砂礫岩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裂縫,這些裂縫既能積蓄雨水,又為蝮蛇提供了良好的住所。
其次,蛇島位於暖溫帶海洋中,氣候溫和濕潤,是東北最暖和的地方,對植物生長的昆蟲、鳥類繁殖極為有利。更重要的是該島處於候鳥南北遷徙的路線上,同山東榮城、江蘇鹽城、上海崇明島等候鳥棲息地連成一線。每當春秋兩季,過往的候鳥有幾百萬隻,樹木茂密的蛇島便是它們“歇腳”的好地方。由於蝮蛇有一套守株“逮鳥”的本領,它鼻孔兩側的頰窩是靈敏度極高的熱測位器,能測出0001℃的溫差,因此隻要鳥停留在距離蝮蛇1米左右的枝頭,他們就一定能準確無誤地把它逮住,成為一頓美餐。“植物——昆蟲——鳥雀——蝮蛇”,構成了蛇島的生物鏈。
另外,島上土壤相當深厚,土質結構疏鬆,水分適中,宜於植物生長和蝮蛇“打洞”安居。蝮蛇天生怕冷,洞穴為它們提供了過冬的條件。同時,島上人跡罕至,也沒有刺蝟等蛇類的“天敵”,對蝮蛇的生存很有利。蝮蛇是一種卵胎生的爬行動物,繁殖能力較強,母蛇每次可產10多條小蛇。在生的多、死的少的情況下,蝮蛇的數目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