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6(1 / 3)

第二章世界曆6

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勝利召開。參加這次盛會的除五個發起國外,還有阿富汗、柬埔寨、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加納)、伊朗、伊拉克、約旦、老撾、日本、黎巴嫩、利比裏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特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也門和中國,共29個國家,代表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開幕式後,22個國家的代表先後在大會上致詞。發言的主流是譴責殖民主義,促進經濟合作和呼籲世界和平,但也有少數國家的代表偏離大會的主旨,捉出亞非國家當前麵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使會議氣氛一度異常緊張。

為了阻撓這次大會的召開,特務在中國代表團的包機“克什米爾公主號”上放置炸彈,致使11人罹難。但這阻止不了中國參加會議的決心。4月19日,以周恩來總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各國代表普遍接受,為會議的順利進行和最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4月24日,最後一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大會宣告勝利閉幕。

“華約”的形成

“華沙條約組織”直接產生於前蘇聯及東歐國家與北約組織的對抗過程中。在“北約組織”成立之初,前蘇聯指責“北約”的矛頭是直接指向前蘇聯的。

對此,前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八國於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在華沙舉行會議,締結八國友好互助條約,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條約有效期為20年,期滿後可以延期10年。規定一個締約國受到軍事攻擊時,“華約組織”國家將行使集體自衛權利,提供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援助。“華約”最高機構是政治協商委員會,下設國防部長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和聯合武裝力量司令部等機構。至此,“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終於完全形成。

前蘇聯在“華約組織”中居於控製地位。聯合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均由前蘇聯人擔任。前蘇聯除了利用“華約”對抗“北約”和與美國爭霸外,還借以控製締約國。如1968年,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鎮壓政治經濟改革運動。1976年後,越南、蒙古和老撾等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華約”活動,使“華約”勢力向亞洲擴張。

1989年後,由於前蘇聯、東歐發生政治劇變,“華約”各國原政權土崩瓦解,前蘇聯解體,“華約組織”遂於1991年6月正式宣告解散。

蘇伊士運河戰爭

蘇伊士運河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一條重要國際水道,但運河一直由英、法等國控製的“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所霸占,英國還在運河區派駐了近10萬軍隊。埃及人民為了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進行了長期的鬥爭。1954年10月,埃及和英國簽訂《關於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迫使英國分批撤軍。1956年7月26日,埃及納賽爾總統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運河航道由埃及管理。

英法兩國為了奪回其失去的利益,勾結想削弱其阿拉伯對手軍事力量的以色列,於10月底對埃及發動了軍事侵略。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以45萬人分四路進攻埃及西奈半島。英、法政府借口保護蘇伊士運河,隨後向埃及宣戰。英、法派出飛機、軍艦、炮艇瘋狂轟炸開羅、塞得港、亞曆山大等城市,公開施行野蠻侵略,埃及軍民奮起進行了英勇抗擊。多數亞、非、拉國家和中國都同情和支持埃及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各國從外交、政治、經濟上給予了積極的支持。美國為了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滲入地中海,乘機不支持英、法、以的軍事行動。聯合國也通過決議,要求英法停火。

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於11月6日宣布停火和撤軍,承認埃及對蘇伊士運河擁有主權,第二次中東戰爭宣告結束。埃及人民獲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主權。

戴高樂

夏爾·戴高樂,出身於教師家庭,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遭到覆沒。因此,雪法國戰敗之恥,重振法國雄威,再次分享世界霸權,便成為戴高樂的政治理想。1959年1月,68歲的戴高樂就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後,便開始實施他的這種追求。

戴高樂首先關注的是謀求法國的獨立自主。他提出法國要在政治、經濟、貨幣和防務等方麵獨立自主;建立獨立的防務,特別是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反對美國的核壟斷,是戴高樂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1960年法國終於在撒哈拉沙漠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同年,法國製定了“國防現代化十年計劃”,以加速建立法國獨立的核力量,並拒絕在部分禁止核試驗的莫斯科三國條約上簽字;在大西洋聯盟中沒有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地位時,戴高樂便采取了一係列脫離北大西洋公約軍事一體化的措施。1966年2月,戴高樂更是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迫使美國撤出其在法國的駐軍及拆除軍事基地。

為了削弱美國在歐洲的影響,使法國能夠取得以大國身份單獨同前蘇聯對話的資格,戴高樂積極發展法蘇關係。戴高樂深知,像法國這樣的國家要謀求大國的地位,還必須最大限度地聯合其他中小國家並取得他們的支持。戴高樂十分重視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尤為重視中國的作用,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仍對中國進行封鎖的情況下,法國於1964年1月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Tip:收藏+分享經典曆史故事,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