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恐龍科考百科7(3 / 3)

“由於古氣候及地質——地球化學因素的影響,據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恐龍蛋未能受精,導致了恐龍最終滅絕。

廣東資深地學專家楊超群研究員,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提出了有關恐龍滅絕的新假說。這一觀點已得到了該省一些知名地質、古生物專家的肯定。

廣東省地質勘查開發局有關人士介紹,楊超群剖析了目前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多種假說,並對廣東、河南等地盛產恐龍蛋化石地層位和時代進行了綜合對比研究後發現,河南西峽等盆地的原地埋藏型的恐龍蛋化石能大量完好地保存下來,而恐龍骨骼化石則零星可見,是恐龍蛋未能孵化從而導致恐龍滅絕的直接見證。

支持這一觀點的例證,是英國一名化石商人在來自中國的70個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一個有胚胎化石,也說明恐龍蛋的受精率頗低。

恐龍滅絕與分子雲衝入

主張分子雲衝入假說的人認為是宇宙中巨大分子雲撞入太陽係,使地球大氣中產生很多宇宙塵土。塵土具有強烈的折射作用,把太陽光反射或散射向空間,從而引起氣候惡化,同時含氧量也減少,使恐龍陷入一種缺氧狀態,而導致恐龍絕滅。

分子雲在銀河係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麵附近。由於太陽係在銀河係中心麵上下運動,有時候就是進入到分子雲中去。這種分子雲在銀河係內大約有3000個。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太陽的運動,有3%的分子雲可能會和太陽係發生“衝撞”。衝撞的主要結果,會產生大量的塵埃和氫氣,氫氣遇到地球上外逸的氧氣,經過一係列的摩擦衝撞便氧化成水,從而使大氣中的氧分急劇減少,在這種缺氧狀態下,對肺呼吸不太發達的恐龍來說,無疑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如此,它們在窒息的環境中,慢慢地死去。

這個假說,其一,到目前為止還沒任何證據讓人確信曾經有過分子雲進入太陽係;其二,假設確有分子雲與太陽係衝撞之說,所產生的氫和地球上的外逸的氧,在熱合力的作用下能產生水汽,那麼,濕重的水汽很快會和周圍眾多的塵粒結合,形成冰雹或濁雨還回地球,不存在缺氧一說;其三,恐龍的肺呼吸量和其他爬行動物諸如鱷和蜥蜴一樣,甚至強於它們,因為恐龍有極快的奔跑能力。

所以,分子雲衝入假說相對於其他的幾個原因,更有些立不住腳,也隻是我們的一個猜測罷了。

恐龍滅絕與生物競爭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提出了生物間競爭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些基礎上,又有人提出了一個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生存競爭說。

的確,地球生命史上有不少動物絕滅是與生存競爭有關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一條無情的自然法則。

在由恐龍時代過渡到哺乳動物時代的過程中,恐龍們是怎樣一步步被哺乳動物消滅的呢?

在三疊紀晚期,恐龍剛剛從古老的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而從獸形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哺乳動物也已出現在地球上,看上去哺乳動物不是恐龍們的對手,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哺乳動物顯然又比恐龍們高明。

一是,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有調節體溫的汗腺,毛發以皮下脂肪組織,對較冷,較熱的環境都能適應。

二是,哺乳動物腦子高度分化,腦量也比恐龍多得多,牙齒也有了更為精細的分化,消化器官和功能更加完善。它們對機體各種活動的指揮十分自如,適應環境的能力,都大大地超過了恐龍。

三是,生殖方式,哺乳動物的胎兒在母體內成長,生出來後,用乳汁哺育後代,這顯然,哺乳動物幼兒的成活率比恐龍高得多。

後來溫帶環境的形成,哺乳動物日益繁盛,慢慢地把恐龍擠下了曆史的舞台。持反對意見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與哺乳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是有的,但按當時哺乳動物的實力,根本不是恐龍的對手。在整個中生代,恐龍牢牢地占據著陸地環境,隻給哺乳動物留下了很小的生活天地。

在恐龍眼中,像哺乳動物這樣的競爭對手,無足輕重。它們身上那點肉,大恐龍看都不看一眼;隻有那些小恐龍才會捕捉它充饑。

況且在恐龍絕滅時,哺乳動物還並不強大。哺乳動物是在恐龍滅絕100多萬年之後才獲得空前的發展。因此這個恐龍滅絕的原因的說服力也不夠強烈。

恐龍滅絕與生物堿中毒

至今,這種說法比起其他的還較有說服力,它引起人們注意的一種通俗解釋是:植物界的變化給巨大的、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帶來了生存的危機。這一假說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因為在12億年以前的早白堊紀,最早的有花植物出現了,它們雖然裝扮了單調的自然環境,卻實際上為恐龍準備好了絕滅的條件。

英國倫敦西郊皇家植物園的生物化學分類學家斯韋因是讚成這一學說的主要人物。他對白堊紀占統治地位的植物——蕨類、鐵葉鬆、蘇鐵等有子無花的植物——進行了分析,他發現那些植物雖然含有濃縮的丹寧酸素,但對白堊紀以前的那些巨型恐龍是無所謂的。而12億年前出現的最早有花植物的卻含有劇毒的毒素——生物堿。為此,斯韋因還專門對現存的爬行動物龜鱉類和哺乳類作了如下實驗:

給龜鱉類和哺乳類分別吃含有丹寧酸和生物堿物食物,以觀察它們不同的反應。他發現,這兩類動物對丹寧酸的忍耐量的限度都差不多,但是如果在食物中的丹寧酸含量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因過量而中毒死亡。但是當生物堿進入它們的體內後所產生的反應就截然不同了。龜鱉類和哺乳類在它們尚未感覺到毒性的存在而縮減食量時,龜鱉類吸收生物堿的濃度要比哺乳類大40倍。於是斯韋因把這一發現推廣到恐龍身上,他說恐龍並不能感覺到那些濃度雖低但卻能致命的毒素的存在,因此縱情的吞食最後導致了嚴重的生理失調,甚至於死亡。從這得知,我們可以想像出習慣於狼吞虎咽的恐龍是怎樣吞下了大量的生物堿。而這種不自覺的服毒必然引起嚴重的生理失調和遺傳上的變化,最後導致死亡的。從發現的恐龍化石證明,這些巨大動物全部消失之前,有的確實是患了重病,有的身體呈現扭曲。據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吃了過量的生物堿而中毒的原因。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探討恐龍的絕滅之謎,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這種觀點雖有說服力但也有嚴重的缺陷。第一,在時間上與事實不符,引起人們的懷疑。如果有毒的生物堿是與最早的有花植物同時在12億年以前出現的話,那麼為什麼在恐龍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前,又拖延了5000萬年之久才絕滅的呢?第二,怎樣解釋那些小的、以哺乳動物為食的恐龍群體的絕滅呢?第三,如果是有花植物導致了恐龍的絕滅,那麼空中的翼龍、水中的魚龍等,根本不吃陸地上的有花植物的恐龍,為什麼也同時絕滅呢?最後,為什麼有花植物出現後,鴨嘴龍、角龍等類群更加繁榮,並繁衍出20個種屬,它們也吃有花植物,卻為什麼不中毒?

這些都表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止是生物堿中毒造成的,至於還有什麼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恐龍滅絕與基因的關係

從事遺傳學研究的專家,認為基因對於生物生存環境的適應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基因可以發生突然性變化。如用放射性同位素處理,就能夠誘發基因的突然改變,而產生新的變異,如果這種變異在外界環境作用下經過選擇,便可形成新物種。但如果放射性劑量過大,則往往使生物產生畸形,發生紊亂性的變化。

現代地質研究表明,在白堊紀末,由於造山運動頻繁、地殼活動強烈,火山爆發,使放射性元素有明顯的增加。由於放射線的增強,影響到生物體對正常射線的吸收。而對射線的吸收又往往與動物的體積有關,體積較大的,吸收的放射線劑量也多,反之則少。

眾所周知,恐龍的體積都是比較大的,這樣就有可能引起它的基因突變,這種突變打亂了恐龍進化的速度和狀態。

根據發現的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化石,就不難發現,在大難臨頭之際,它們家族又喜添新員。例如在白堊紀的地層中發現了三隻角的三角龍;在比倫斯組較老的加拿大赤鹿河周圍又發現了尖角龍、隙龍和隻有一個角的獨角龍,它們在很短的時間從原角龍發展到獨角龍、三角龍等近20個種屬,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至於劍龍、甲龍、腫頭龍等,它們本身已經夠奇特了,大量放射線的吸入,造成了基因大混亂又不能產生新和種類,於是在白堊紀便早早地過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