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屠敬山先生(2)(1 / 2)

眾人聽姑父陳詞愷切,深以為是,而府庫無銀,難以如願。姑父挺身而出,到各大商號陳說利害,為時一日,募銀數千兩。潰卒繳械得資,欣然散去,附近由是得安。

數日後,德兵數十騎為偵察董兵下落過境,城內官員,震驚不已。姑父偕丁令與一法國牧師徒手三騎,逕晤德兵領隊,德兵嚴槍以待,姑父等與領隊以禮相見,請洋兵不要擾民,城中新獲武器,誓死堅守,兵戎相見,對德軍不利。

德軍見來者不亢不卑,乃宿於驛館,次日撤歸,百姓未傷,姑父膽略,“傳為美談。辛醜和約既訂,喪權辱國,姑父在旅途中竟日痛哭,而報國無門,無可奈何。

姑父南歸,居揚州一年,籌建儀董學校,因經費短缺停辦……學生中有成績優良者,一一推薦人京師大學肄業。

我聽到父親講述這些往事,才知道姑父去當縣令雖然委屈,還是想在二隅之地施展抱負,報答父老。

我訪問了孝宦、孝實兩位表兄,他們談起了隨父去淳安的見聞,可惜年代久遠,大多忘卻。

淳安地瘠民貧,偏處一角,無迎來送往的官場應酬。姑父下車伊始,便以三月時間,將曆年陳案全部結清。幾個喜歡挑釁尋事的訟棍,都被姑父揭露,訓斥之後,唯唯而去,不敢再無事生非。

為了開浚民智,姑父在梅花書院舊址創辦初級師範學校,自兼校長,親筆馳函京、滬、杭等地,禮聘英文、算學、樂歌(音樂)、理工教師數人。學校員工,由縣衙職員兼任,姑父按時上國文、史學、地理三科課程,皆不索酬。經費由來有二:一是增收百分之五厘捐,二是姑父深夜微行,深入巷間抓賭,獲得罰金,添置圖書儀器。

姑父下令將舊存考棚等不合用房屋拆去,參考西洋學校圖片,另蓋實驗室、儀器室、教室、自修室三十多間,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在三伏炎天,姑父親臨工地,不以為苦。校門口有幾畝荒地,垃圾成山,命係獄囚人清理,還攜帶兩位表兄,去撿瓦片磚頭,拔除雜草,帶動師生,迅速辟為操場,開軍事體操課。學校教學質量既高,馳譽日遠,徽州來了兩名秀才,報名入學,成為口碑…有些私塾蒙師,對辦校一事甚為惱怒,譏姑父為“洋翰林”,姑父從不計較,並多次集市民於操場,發表演說,曉喻國家大勢及興學之必要,措詞懇切,聞者感動,各種非議,雲散煙消。辦學之事上奏,擬升任學部二等谘議官,因榮祿挾舊隙阻止,未能北行。

浙江巡撫延為記室,兼學務公所提調,署理西防同知。任滿,去南京為端方督幕,對於官府應對覺得疲憊,恰好張季直先生請他去南通,便去就任國文專修館長。

姑父原配王夫人在杭州逝世,1909年3月,21日,同我的姑母結婚。姑母相貌端麗,心地善良,患有癔症,三十多歲,沒有出嫁。姑父知道有病才來求親的,他對我父親說:“表妹斯人斯疾,不掩其德其才,得伊人伴讀,於願足矣。病不足畏,才難得也!”這些話深深地感動了姑母,婚後竟沒有再犯過病,二老相處,甚為和諧。

1911年6月,姑父自南通返家,被鄉裏推舉為農會會長。八月,武昌起義爆發,長江下遊,陸續響應,清廷很快失去控製。姑父曾說:“朝廷腐敗,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不作根本改革,國將不保,民亦難存。”姑父聞故交陳其美舉義幟於申江,乃聯絡常州誌士,招練民團,保衛桑梓。

武進鄉紳惲祖祁行八,人稱惲老八,為人顢頇,官居江防統領。姑父為了地方公益,曾和此人發生過爭辯,後來元博表兄為了辦學,又和惲家發生衝突。

惲老八赴省上告,訟事未贏,懷恨在心,聽到姑父已招民團數百人住在常州中學宿舍之內,便帶領江防營大量清兵攻打中學,揚言撲“盜”,誌在暗殺姑父,於是炮火齊發,必欲得而後甘。

姑父聞槍聲緊密,越圍牆東出,潛行至城下,覺身後追兵甚急,乃從城牆上跳下,雙腳重傷,不能行。黎明,天寧寺和尚來附近澆菜,忙將姑父背到寺中隱藏,夜間雇船送蘇州就醫,得以幸免於難。

就在這天夜裏,先有清兵來家中搜索,未抓到姑父,使姑母非常不安,繼而槍聲徹夜不止,估計姑父必死無疑,她是不願獨生的,就從後門出去,跳人運河,遺體隨水漂流十多裏,我和表兄們將棺木迎歸,安葬之日,父親和姑父互相安慰,彼此流淚不止,我們下輩人嚎啕大哭,姑父內心的創傷很沉重,逢人便說:“夫人為我而死,此生更無知己了!”

就在這天晚上,被圍民團及市民奮起,宣布常州光複,知州知縣,全部被逐。惲老八逃到上海,江防營清兵作鳥獸散。

地方群眾選派代表,將姑父迎歸常州,推為民政長。姑父說:“常州人辦常州事極難,過寬養癰成患,嚴必召謗,還是另請賢者為是!”推讓多次,方肯就職。於是整理賦稅,禁鴉片賭博,興辦學校,補路修橋,頗有政聲。因為革命剛剛勝利,民氣昭蘇,人心思治,不法之徒,土豪劣紳,比較收斂,姑父不謀私利,忠厚對人,雖有劣董忌而散布流言,不能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