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口才的訓練運用2
第三條原則是立下必成的決心
記得有一次我去做一期廣播節目,主持人要我用3句話來說明我曾經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我這麼說:“我所學過的最大教訓是,我們的所思所想都非常重要。我如果能知道你的思想,就能了解你這個人,因為你的思想造就了你的人。借著改變自己的思想,我們也能改變自己的一生。”
目前,你的目標已經鎖定增強自信心和做有效交談這兩點。接下來,你的任務就是從此時刻起,一定要積極地想著自己的這番努力終會成功;你一定要對自己在眾人麵前說話的努力成果保持樂觀的看法;你一定要把決心印記在每個詞句、每項行動上,傾注全力培養這種能力。任何人如果想迎接語言挑戰,就都必須具備斷然的決心。
政府的經濟顧問克萊倫斯·B·藍道爾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自由的信念》,其中提到了當眾演講——“我想我了解聽眾要聽的是什麼,以及他們希望它被怎樣地講出來。對於擔當事業重任的人而言,這其中的竅門就是:隻要他願意去學,沒有什麼學不會的。”
所以,要想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欲望以提升熱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當裘留斯·凱撒由高盧而來航行在海峽之上,最後和他的軍團登陸現今的英格蘭時,他是怎樣確保軍隊成功的呢?他的目的很明確,他把軍隊止於多佛海峽的白堊懸崖之上,向下望是200英尺高的海浪。他們看到赤紅的火舌正吞噬運載他們渡過來的每艘船隻。置身敵國,和大陸的最後聯係已經失去,最後的撤退工具也已焚毀,留下來唯一能做的事隻有前進、征服。他們也正是這麼做的。這就是不朽的凱撒精神。
第四條原則是抓住一切機會練習
不去實踐,任何一個人也學不會在大庭廣眾前演講,就好像一個人不下水,就學不會遊泳一樣。你可以把有關當眾演講的書籍都讀一遍,包括最權威的那本書,但卻依舊開不了口。書本隻是詳盡地指引,你得將它的建議付諸實施才行。
實踐機會隨處都有,不妨參加一些組織,自願從事需要你講話的職務。在公眾聚會裏站起身,讓自己出個頭,即使隻是附議也好。開部務會議時,千萬別去當聽眾。說話吧!去試著演講吧!或做個童子軍領隊,或加入一些團體,讓自己可以有機會活躍在聚會中。你隻要往自己周圍望望就會發現,沒有哪一種商業、社交、政治、事業,甚至社區裏的活動是你不用開口說話的。隻有說話,多說,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程度,否則你會一無所知。
當一個年輕的商務主管有一次對我說,不敢麵對學習的艱難考驗時,我告訴他這需要有一種正確的、征服性的精神,就是冒險精神。
同樣,在你閱讀此文並且將其中原則付諸實施的時候,你也是在進行冒險。你會發現,在這項冒險中,你的自我引導的力量與敏銳的觀察力會給你莫大的支持,你會發現在這項冒險活動中,你的整個人,外在和內在都發生了改變,一種美好的改變。
7讓聽眾熱情地參與
要想使談話打動別人,自己首先要對談話感興趣,要把自己的熱忱和心融入到談話中,這樣才會取得聽話人的認可和熱情參與。
我白天很少看電視。最近,有一個朋友要我看一場下午的節目,這是一個專為家庭主婦開設的欄目。欄目的收視率非常高。這位朋友非得讓我看,因為他認為參與該節目的觀眾一定會引起我的興趣。事實確實如此!我收看了幾次就被打動了,而且很欣賞主持人的一種做法,那就是他能夠請觀眾發表談話。他們說話的方式也頗能引起我的注意。這些人顯然都不是職業演說家,他們從沒有接受有關溝通藝術的訓練,其中有些人文法很差,但是他們都很有趣。他們開始說話時,好像都沒有上鏡頭時的恐懼,而且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我很清楚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原因,因為我在自己的訓練班裏采取這種技巧已經有很多年。這些單純而平常的人們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他們談論的是他們自己:自己的那些難為情的時刻,最美好的回憶,或是如何遇見自己的妻子和丈夫。他們從沒想到什麼緒論、正文和結論,他們也不關心什麼用字遣詞或語法結構等。然而他們卻能獲得觀眾的欣賞——完全傾注於他們所要說的事情。我認為,學習當眾說話有三個法則,那就是:說自己經曆或琢磨過的事;對選擇的題材充滿熱忱;激發聽眾與你產生共鳴。下麵我就來具體說說這三個原則。
說自己經曆或琢磨過的事
前麵所說到的那些年輕男女自身的故事,使得那個電視節目如此有趣。因為他們是在談論自己親身的經驗,他們談的都是他們自己知道的事。
很多年以前,訓練班的教師們在芝加哥的希爾頓的飯店開會。會上,一位學員這樣開頭:“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是人類字典中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自由,生命便無法存活。試想,假如人的行動自由處處受到限製,那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說到這時,老師打斷了他的話,問他是否有什麼證明或親身遭遇可以支持他剛才所說的內容是真實可信的。於是,他告訴了我們一個撼人心弦的故事。
他曾經是一名法國的地下鬥士。他告訴我們他和家人在納粹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他用鮮明、生動的詞語描述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逃過秘密警察並最後來到美國的,最後他說:
“今天,我走下密歇根街來到這家飯店,我能隨意地自由來去。我走過一位警察的身邊,他也並不注意我。我走進飯店,也無須出示身份證。等會議結束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前往芝加哥的任何地方。因此,請相信,自由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奮鬥。”
他獲得了全場所有觀眾長時間的熱烈鼓掌。
講述生命對自己的啟示的演說者,肯定不會缺乏聽眾。我從經驗中得知,很不容易讓演說者接受這個觀點——他們避免使用個人的經驗,認為這樣太瑣碎、太有局限性。他們寧可上天下地去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學原理。可悲的是,那裏空氣稀薄,凡夫俗子沒法呼吸。人們都會關注生命,關注自我,所以當你去訴說生命對你的啟示時,別人自然會成為你的忠實聽眾。
傾聽別人訴說是愛默生的一大愛好。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從所有人身上學到東西。也許我所聽過的成人談話,比起任何人來都要多。說實話,在一個演講者敘述生命給他的教導時,不管其教訓是多麼瑣細、微不足道,我從來不感覺枯燥乏味。
現在且就這點來說明。多少年前,我們的一位教師替紐約市銀行一些資深的官員們開設了當眾說話的課程。自然這種團體裏的人和事情多得分不開身,常常感到要充分準備,或者做他們心目中以為的準備很困難。他們一生所想的都是根據自己一個人的思想、個人自身的信念,並從自己特定的角度來考慮。他們都已經積存了40年的談話素材,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就是不懂得這一點。
這天,上台演講的是一位和上級銀行有關的先生,我們暫且稱他為傑克遜先生。現場共有45人,而他要說的是什麼呢?來此以前,他走出辦公室,在報攤上買了一份《弗貝雜誌》。在前往上課所在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鐵上,他開始讀一篇題為《十年成功秘訣》的文章。他讀它,倒不是因為對它特別感興趣,而是他必須說點東西來填補他演講時的時間空檔。
一小時以後,他站起身,準備就這篇文章的內容說得逸趣橫飛,讓人讚歎不已。結果是怎麼樣的呢?
他還沒有將想要說的東西嚼碎、消化、吸收。“想要說”形容得很恰當,他正隻是“想要”而已。他試著要宣泄自己,但其中並沒有什麼內涵,他的整個儀態和音調明顯地顯露出這一點。如此這般,他怎麼能期望聽眾比他自己更加感動呢?他不時地提到那篇文章,說作者如何如何去說。在他演說的整個過程之中,《弗貝雜誌》使我們印象深刻,遺憾的是傑克遜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太少了。
他演講完畢,老師說:“傑克遜先生,我們對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感興趣,他不在我們眼前,我們也見不著他。可是,我們卻對你和你的意見很有興趣,請你把你內心想要說的,想要告訴我們的說出來,不要以他人的觀點為基準。要把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在演說裏,下星期請再講講同樣的話題,好嗎?把這篇文章再讀一遍,問問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如果是,用你自己的觀察經驗來陳述你所同意的觀點。假如你同意作者的觀點,請你告訴我們為什麼。將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起點,以此展開你自己的演講。”
傑克遜先生把這篇文章重新讀了以後,認為自己一點也不同意其中的觀點。他從記憶裏搜索例子來證明自己不同的觀點,他用自己身為銀行主管的經驗來詳盡推演、擴展自己的意念。下星期他回來時所做的演講就充滿了根據他自身背景所得的信念。不再是加工過的報刊雜誌,而是自己礦場裏的礦石,自己鑄幣廠裏鑄製的錢幣。你不妨仔細想一想,哪一場演講能給班上同學更強烈的衝擊?
有一次,有人請我們的教師在小紙條上寫下他們認為初學演說者所能碰到的最大問題。經過統計之後發現,“引導初學者選擇適當的題目演說”,這是我們上課初期經常碰到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你曾經具有這種生活經曆和體驗,通過經驗和省思而使之成為你的思想,你就可以確定一個適合於你的題目。那麼如何去尋找這樣的題目呢?深入自己的記憶裏,從自己的背景中去搜尋生命中那些有意義並給你留下鮮明印象的事情。多少年前,我們對能夠吸引聽眾注意的題目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最為聽眾欣賞的題目都與某些特定的個人背景有關。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