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甘蔗製糖

綠肥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我國古代將野生綠肥稱為草糞。栽培綠肥稱為苗糞。從晉代開始,我國開始種植栽培綠肥,主要是苕子,見於《廣誌》記載,這是一種冬綠肥。至南北朝時,又發展了夏綠肥,據《齊民要術》記載,有綠豆、小豆、胡麻等幾種,除胡麻而外,都是豆科植物。明清時期,我國的綠肥作物進一步發展,據統計約有24種,其中綠豆、苜蓿、草子(紫雲英)等豆科綠肥,又占主要地位。清末,浙江溫州地區出現稻田養萍,這是中國綠肥作物的又一大發展。

飼料作物的組成和變化

我國最早作飼料用的作物是苜蓿,這是公元前2世紀時,漢武帝為引進大宛馬而同時從西域引入苜蓿的。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優良飼料。南北朝時,曾發展過以青大豆作飼料,唐代又以燕麥作飼料。但其地位都不及苜蓿重要。

以上這七大類作物,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終於形成了糧食以稻麥為主,纖維以棉花為主,油料以芝麻、油菜為主,糖料以甘蔗為主,興奮作物以茶煙為主,飼料以苜蓿為主,綠肥以綠豆、紫雲英為主的古代種植布局,這是我們今日作物布局的曆史依據。

中國古代的耕作技術

中國古代的土壤耕作原則

我國古代一直重視土壤耕作,並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指導農業生產。戰國時,我國已出現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則,《呂氏春秋》記載說:“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其含義是:“力者欲柔,柔者欲力”說的是既要使過於緊密的土壤疏鬆些,又要使過於疏鬆的土壤緊密些,使土壤結構處於鬆緊適度的狀態。

“息者欲勞,勞者欲息”,說的是在土壤耕作上要貫徹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原則,要使休閑的土地得到利用,又要讓利用過的土地得到休閑以恢複地力。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說的是要求通過土壤耕作來調節肥力狀況,要使瘠薄的土壤肥沃起來,又要使過肥的土壤不過肥。

“急者欲緩,緩者欲急”,這指的是土壤保肥能力的強弱和肥力釋放的快慢,急者欲緩,是對保肥能力弱,肥力釋放快的土壤,要提高保肥力,使肥力釋放平穩些;緩者欲急,是指對保肥能力強,肥力釋放慢的土壤,要提高其肥分的釋放程度。

“濕者欲燥,燥者欲濕”,指的是要調節好土壤的水分狀況,減輕旱澇為害。使過於濕潤的土壤幹爽些,使過於幹燥的土壤濕潤些。

其基本精神是采取相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狀況,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條件,為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從而為我國的土壤耕作奠定了基本原則。

漢代,氾勝之根據北方旱作的經驗,又總結了“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的耕作原則,指出“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並將這一原則作為北方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之一。他說:“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所謂“得時之和”、“趣時”,就是要求適時耕作;所謂“適地之宜”、“和土”,就是要求因土耕作,使土壤處於疏鬆柔和的狀態。氾勝之還具體地總結了這方麵的經驗。

在適時耕作方麵,氾勝之說:“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氣始盛,土複解。夏至後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同時,他還指出了不適時耕作的教訓:“春氣未通,則土曆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秋無雨而耕,絕土氣,土堅垎,名曰臘田,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和臘田,皆傷田。”不適時耕作,反而會把田耕壞。

在因土耕作方麵,氾勝之說:“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輒幹摩其塊,以生草,草生複耕之,天有小雨複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強土而弱之也”,又說“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複耕、耕輒藺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藺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強,此謂弱土而強之也。”

這便形成了我國因時耕作、因土耕作的耕作原則。

明清時期,我國的土壤耕作原則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因物耕作。明代馬一龍在《農說》中論述耕作的基本原則時說:“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矣。”這樣便在我國的土壤耕作形成了“三宜”的耕作原則,即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物製宜三原則。因物製宜的原則,清代的《馬首農言》體現得很清楚,例如穀子“耕一次,耙三次,以多為貴…種畢以砘碾之。”黑豆“原(指高平的地),子三升半,犁深三寸;隰(指低濕的地),子亦如之,深則二寸。深雖耐旱,少不發苗;淺雖發苗,後不耐旱”,春麥“以犁耕種者……宜淺不宜深……耕畢耙二次,耙不厭多。”宿麥(冬麥)“與春麥同,但耕微深耳”,小豆法與黑豆同,但“犁較黑豆宜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