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複種技術
我國古代的複種技術包括間作、套作、混作、連作等技術措施。這是提高複種指數的主要手段。早在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氾勝之書》中已有瓜、薤、小豆間作和桑、黍混作的記載,說明我國利用複種措施來提高土地利用率,曆史是很悠久的。但是大量地使用複種技術,來提高糧食的產量,則是在明清時期。
間作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種期或生長期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地內隔株、隔行、隔畦種植的一種方式。黃可潤在《菜穀同畛》中說的糧菜種植方法就是一種間作方式:“無極農民,種五穀、棉花之畦,多種菜及豆以附於畦,蓋穀與菜同畛,不惟不相妨,反而有益,澆菜則禾根潤,鋤菜則穀地鬆,至穀熟而菜可繼發矣。”
套作在同一塊地內,在前茬作物成熟之前,於其行間或帶間種植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它和間作的區別是:間作是二種作物基本上是同時種,以共生為主,而套作則是先後種,而且二種作物在一起生長的時間比較短,套作盛行於明清時代,方式有多種多樣。
稻稻套作即上文所說的間作稻。如《江南催耕課稻編》記載:福建將晚稻“植於早稻之隙,若寄生焉,而不相害;及早稻刈,則晚稻隨而長,田不必再耕,且早稻之根,即以糞其田,而土愈肥,可謂極人事之巧矣。
稻豆套作清《三農紀》說,四川什邡是“泥豆,早稻半黃時漫種田中,經一宿,放水幹,苗二三寸,刈稻留豆苗,去水耘鋤,八九月熟”。
麥棉套作明《農政全書》說:“穴種麥,來春就於麥壟中穴種棉”。《齊民四術》說:“小麥地種棉花者,不及耕,就麥塍二叢為一窩,種棉子,計麥熟而棉長數寸矣。”
麥豆套作《農政全書》說:“麥溝口種之蠶豆”,《補農書》說:“俗亦有下豆(蠶豆)於麥稜者”。這是麥與蠶豆套作。還有麥與大豆套作的,光緒浙江《常山縣誌》:“二月初旬即於麥壟中種豆,四月刈麥,六月刈菽。”《救荒簡易書》說:“麥壟背間夾種大豆,二月種者五月熟,此鍾祥縣秘訣也。
糧肥套種有旱糧與綠豆等套作,《群芳譜》:“肥地法,種綠豆為上,小豆、芝麻次之,皆以禾黍末一遍耘時種”。有稻苕套作,《三農記》:“苕子“蜀農植以糞田”,方法是“稻初黃時漫撒田中,至明年四五月收獲。”有稻與紫雲英套作,《浦泖農谘》:“江蘇鬆江地區“於稻將成熟之時寒露前,田水未放,將草子撒於稻肋內,到斫稻時,草子已長,冬生春長,三月而花,蔓延滿田。”
薯芋套種這種方式流行於廣東新寧縣,據《調查廣州府新寧縣實業情形報告》說:“芋畦,四月間下小薯作種,俟分種後,餘苗蔓延畦間,籍芋之餘糞以生長,下二月及來春鋤畦,收采多者亦與雪薯同,是以農勤者,終歲不缺薯食也。”
混作是兩種不同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同時播種在一塊土地上。在曆史上混作的方式有:
混作稻,在曆史上流行於廣東和廣西,在廣東稱為芮稻,在廣西稱為攪番稻、混交穀、摻雜稻。據《江南催耕課稻編》記載,廣西恩思的做法是“與番穀攪勻下秧,其種止參番穀十之一。及分種後,其苗抽在番禾中,一本隻一、二芽。番禾熟則並刈之。刈後乃抽芽大發,至十月乃熟者,土人謂之攪番稻。”
豌豆麥,《齊民四術》說:豌豆“南人多雜大麥中種之。”
糧草混種,《救荒簡易書》說:“直隸老農曰,首蓿菜七月種,必須和秋蕎麥而種之,使秋蕎麥為苜蓿遮陰,以免烈日曬殺”,也有同黍混播的,“五月種苜蓿也須和黍混播。”
連作是在同一塊地內連續種植同一作物的種植方法,最典型的連作,便是流行於南方的連作稻。這在上文已經講過,這裏不再重複。
我國古代除了利用間作、套作、混作、連作的措施來提高土地利用率外,也還有綜合運用間套複種的方法來提高複種指數的。清代《修齊直指》記載的一歲數收之法和二年收十三料之法,便是這種綜合利用間套複種技術的具體反映。
關於一歲數收之法,書中說:“冬月預將白地一畝,上油渣二百斤,再上糞五車,治熟,春二月種大蘭,苗長四、五寸,套裁小蘭於其空中,挑去大蘭,再上油渣一百五六十斤。俟小蘭苗高尺餘,空中遂布粟穀一料,及刈去小蘭,穀苗能四、五寸高……秋收之後,犁治極熟,不用上糞,又種小麥一料,次年麥收,複栽小蘭,小蘭收,複種粟穀,粟穀收,仍複犁治,留待春月種大蘭,是一歲三收,地力並不衰乏,而獲利甚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