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賈思勰

賈思勰是我國北魏時期傑出的農學家,他是因為他的著名農學著作《齊民要術》而名傳於世的。《齊民要術》是一部總結黃河流域自漢至北魏時期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書,它在理論上為北方的旱作農業技術奠定了基礎,這是賈思勰對我國傳統農學的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

賈思勰著書——詢

之老成和驗之行事圖遺憾的是曆史上對他的事跡記載太少,因而現在已很難考查他一生的經曆。隻知道他出生於公元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時期,曾擔任過高陽(今山東臨淄縣西北)太守,到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考察過農業生產,後來又從事過農業和畜牧業。大約在北魏末或東魏初即6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初,他將畢生的經驗和搜集的材料整理成文,寫成了我國古代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賈思勰能寫成《齊民要術》這樣偉大的農學著作,是和他的重農思想有密切關係的。他對管仲“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的言論,對晁錯“貴五穀而賤金玉”的理論,對劉陶“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的政見,都從心底裏佩服,說這些都是“誠哉言乎”,說得實在對。對於一些重視農業,提倡興修水利,注意節約和熱心於農業技術改革的地方官,賈思勰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欽佩,並將這些人視為自己的楷模。賈思勰能從一個地方官變成一個著名的農學家,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賈思勰還有個良好的學風,他的治學除了注意搜集文獻資料外,還重視接觸實際和向群眾學習。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做學問的方法是“采據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譯成現代的話,就是參考古代的有關文獻資料,收集民間農諺和歌謠,請教有經驗的老農,通過自己的實驗加以驗證,賈思勰能寫出內容豐富、詳實、實用性強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是和他的這種良好的學風分不開的。

《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約11萬字。所謂齊民,就是指平民百姓。所謂要術,就是謀生的主要方法。《齊民要術》書名的意思,就是使百姓走上富裕道路的重要方法。全書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耕田、收種、作物栽培、蔬菜、果樹、林木、蠶桑、畜禽、養魚、釀造、加工等方麵的內容,正如賈思勰所說:“該書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從耕種到農副產品加工有關農業生產有助於農民生活的事,書中應有盡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將《齊民要術》稱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百科全書,由此,也可以看出,賈思勰農業知識的廣博。

人們推崇《齊民要術》,還因為它係統地總結了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主要經驗,和自西漢至北魏期間我國黃河流域在農業生產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書中總結的主要經驗有耕、耙、耱、抗旱保墒、綠肥輪作、用地養地、良種的選擇和繁育、家畜家禽的外形鑒定和肥育、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基本經驗已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係統總結出來了。因此,《齊民要《齊民要術》術》可以說是我國農學發展史上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裏程碑。

現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作為一部中國古典的農學名著,已傳向世界各國,西方和東方的學者,對於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貢獻,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研究的人也越來越多,日本學者還把對《齊民要術》的研究稱之為“賈學”。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現在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了。

陳旉

唐代以前,中國的農學家幾乎都出在黃河流域,到了宋代,隨著江南農業的開發,南方也出現了一位著名的農學家,他就是陳旉。陳旉

陳旉生於北宋熙寧九年(1076),他的一生,正是王安石變法失敗,新舊黨爭日益劇烈,北宋王朝日益腐敗以至潰亡,南宋王朝偏安江南的時期。宋金戰爭使他無法安居樂業,趙宋王朝的腐敗無能,使他失去了對政治的興趣,盡管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上自“六經諸子百家之書,釋老氏黃帝神農氏之學”都能“貫穿出入,往往成誦”,下至“術數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老易也。”但他卻“平生讀書,不求仕進”,一味做學問而不想涉足官場以求功名利祿,並以“種藥治圃以自給”,自食其力。晚年,他隱居西山(可能在江蘇揚州)一麵勞動,一麵著書,自稱“西山隱居全真子”或叫“如是庵全真子”,74歲那年,寫成了他的著名農學著作《農書》,五年以後,他又為《農書》寫了跋,說明陳旉在八十高齡時,還健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