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黃鶴樓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以武治國而昌”,故此地得名武昌,並於此築城為守,建樓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淡化,反而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至唐永泰元年(765)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1868),毀於光緒十年(1884),此後近100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午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簷5層,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層層淩空,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麵,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淨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嶽陽樓矗立於嶽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裏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盛譽,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嶽陽樓始建於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

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989~1052)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嶽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學的人,主持了重修嶽陽樓的工程,在落成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湖水邊天,天邊水,秋來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淒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59個字寫景抒情,氣勢磅礴,堪稱佳作。但是範仲淹應滕子京之邀,為嶽陽樓作記,更造就了一篇千古文章。《嶽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尤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名句,更為後人所傳誦。

嶽陽樓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簷、純木。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簷、純木結構。嶽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12個飛簷,簷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複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鬥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嶽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滕王閣因為始建者滕王李元嬰而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最小的兒子(22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在政治上名聲不佳,卻頗有才情,他善畫蝴蝶,被譽為“滕派蝶畫”之鼻祖。他在任洪州(現在的南昌)都督時,一次來到贛江東岸,隻見西山橫翠,南浦雲飛,碧水如練,江上帆影綽綽,鷗婺翔集,洲渚花發蝶舞,一派江南美景,不禁流連忘返,每每日暮才歸。後來又覺得美景應有歌舞映襯,就帶了一班歌舞伎,在章江門外的崗巒之上,擺開筵席,歌舞相陪。可是地上亂石雜草遍布,歌舞伎難以施展技藝,若是遇上風雨驟至就更為狼狽。為了不負美景,就有了滕王閣的建造。滕王閣就是滕王歌舞宴樂的場所。閣中飲酒賦詩,輕歌曼舞,閣外山水如畫、花香蝶舞。

滕王走後,滕王閣由於其景觀之美,依然受到人們讚譽,名聲頗大。但是直到詩人王勃到此,寫下千古傳頌的《滕王閣序》,才使其享有了千載盛名。王勃寫序的故事流傳甚廣。主要情節就是,當時的都督閻公,在重陽節,遍請當地名流,征集大作,為滕王閣作記。但其實是為了炫耀他女婿的文才,他的女婿吳子章前一天晚上就構思好了序文,因此在座的諸人都推辭,好把機會留給吳子章,可是到了王勃麵前,他毫不推辭的就接受了,惹怒了閻都督,閻公退到內室,隻讓仆童招待王勃。王勃落筆,寫一句,小童就奔跑到內室通報閻公,當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大為讚歎,又整理衣服,出來盛情款待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