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近代的自然科學遠未建立起來,這就決定了宋應星所具有的唯物主義觀點,是樸素的、自發的,也是不徹底的。他把一些自己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說成是“天心之妙”、“造物有尤異之思”,這說明他還未能完全擺脫唯心主義的神秘觀念的影響。他關於自然界的解釋,如說“氣”是萬物的本原,“世間有形之物,土與金石而已”等等,終究是一種幼稚的假說。不過,我們還應該曆史地來看問題。在三百多年前的中國,宋應星的唯物主義自然學說卻是一種先進的思想。李時珍
李時珍生平
李時珍(1518~1593)生活在明朝的嘉靖、萬曆年間。當時的封建統治者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關於這位偉大科學家的生平事跡記載很少,除了他的兒子李建元在把《本草綱目》獻給萬曆皇帝時寫的《進本草綱目疏》以外,幾乎找不到什麼更詳細的文字記載。直到清朝初年,李時珍的同鄉人顧景星才為他寫了一篇傳記。這篇傳記是我們今天了解李時珍的重要史料。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東門外瓦硝壩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1518)。李時珍的上幾輩都行醫。他的父親李言聞,號月池,著有《月池人參傳》、《四診發明》、《痘疹證治》和《蘄艾傳》等書,在家鄉一帶頗有醫名。
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李時珍從小就對祖國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常常被人看不起;在正史裏,他們的傳記也排列在方伎列傳裏,醫學被人視為末學雜流。一般讀書人熱衷於科舉考試,輕視實際知識的積累。李時珍的父親也希望兒子能夠“學而優則仕”,因此督促李時珍從小就讀那些陳腐枯燥的八股文。
李時珍在十四歲那年即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考取了秀才。此後又三次到武昌去應鄉試(省一級的考試),考舉人,但三次都落選了。
李時珍從小身體瘦弱,20歲那年參加鄉試前後還生過一場大病。據他自己在《本草綱目》中所說,這次病是從感冒引起的,咳嗽了很久,沒有及時注意,結果轉為“骨蒸病”,皮膚發熱,熱得像火燎一樣,覺得心煩口渴,每天吐痰一碗多。從現在的醫學知識來看,他患的可能是肺結核。李時珍當時已懂得醫道,他自己用了柴胡、麥門冬、荊瀝等各種清熱化痰的藥,治了一個月,病情未見好轉,甚至以為生命有危險了。後來還是由他父親給治好了。他的父親根據李時珍皮膚發熱、口渴,而白天又更加嚴重的情況,選用了名醫李東垣的獨味黃岑湯,李時珍服後第二天就退了燒,痰和咳嗽也漸漸好了。李時珍事後感歎道,藥對病症就好像鼓槌敲在鼓上一樣,立刻發出響聲,“醫中之妙,有如此哉”!李時珍像
李時珍從小遵父命讀八股文,應科舉考試,但他對這一套實在不感興趣。嘉靖十九年(1540),他第三次鄉試落選後,從此告別了八股科舉,專心一意地鑽研醫藥學。由於李時珍的刻苦鑽研 和他父親的精心指導,他進步很快。
李時珍在25歲那年,即嘉靖二十一年(1542),開始正式行醫。當時他已結婚,有了第一個兒子建中。他幫助老父共同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擔。蘄州玄妙觀是李言聞、李時珍經常行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