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大敗之後,無可奈何,隻好忍氣吞聲派人去楚軍中談判,請求歸還自己的父親,但項羽沒有答應。在此情況下,劉邦又隻好提出求和的條件。經過談判,雙方約定以鴻溝(今開封、洛陽之間)為界,劃分天下。鴻溝以西歸劉邦的漢軍,鴻溝以東歸項羽的楚軍。這樣才暫時相安無事。

“鴻溝”本是古代的一條運河,在河南境內。由於當時楚、漢兩軍對峙,用這河流作為臨時的分界線,這樣鴻溝的意思就變化了,它已經不是一條河的專有名稱了,而成為一個常用的詞。用來比喻明顯的界線。如:我們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5.鴻門宴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大獲全勝,隨即揮師西進,直抵秦都鹹陽,指揮大軍進攻鹹陽,誰知劉邦已兼程改道,進入關中,搶先占領了鹹陽,並駐兵於函穀關,阻止項羽軍隊前進。項羽大怒,奮力攻關,劉邦守關將士抵擋不住,棄關而逃。項羽指揮大軍,一路追到新豐,在鴻門設下大營。

項羽的謀士範增建議,乘劉邦立足未穩,一鼓作氣將他消滅。項羽接受了這個計劃,準備以奇兵襲擊劉邦,這個計劃被項羽叔父項伯知道了。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私交甚厚,他既知項羽要消滅劉邦,張良在劉軍必被連累。因此,他輕騎到了劉邦駐地灞上,讓張良迅速離開劉邦駐地到項羽軍中避難。

張良獲得到這個消息,連忙告訴沛公,沛公嚇得目瞪口呆。張良說:“你現有的軍隊能戰勝項羽嗎?”

沛公說:“不能!但事已至此,又怎麼辦呢!”

“為今之計,隻有請項伯幫忙了,請他向項羽解釋,就說你不敢背叛上將軍而自立,外麵的謠言請將軍不要輕信。”

沛公劉邦依言辦理,設盛宴,把項伯請入席中,恭敬地說:“劉邦進關以來,連一根草也沒敢動,秦國的府庫,我封存起來,秦國的官吏,我登記起來,一切等候上將軍進關處理。至於在函穀關駐守了軍隊,那是怕其他遊雜部隊騷擾關中,這是一種非常處置,絕非阻止上將軍進關。我在灞上,日夜盼望上將軍來,好有個交代。我怎敢謀反稱王,拒抗大軍呢?請你代我轉言,我生生世世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項伯是個老實人,以為劉邦說的是真話,就答應轉告項羽,並教劉邦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謝罪,劉邦自然遵命辦理。

項羽聽了項伯的轉告後,就取消了攻擊劉邦的計劃,改在鴻門設宴,等候劉邦前來謝罪。沛公劉邦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讓謀士張良、勇士樊噲陪伴左右,提心吊膽地赴這鴻門之宴。雖然這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宴會,但因有張良之謀和樊噲之勇,得以脫險歸去。

6.護短

有一次孔子外出,走在路上時,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原先晴朗的天空,在一陣風之後,聚集起了烏雲,很快雨就下了起來。在毫無雨具的情況下,一位跟隨著孔子的弟子說:“先生,子夏的家離這兒不太遠,咱們先去他那兒借把雨傘再走吧!”

這弟子一邊說著,一邊急急忙忙想去找子夏。

孔子連忙擺了擺手說:“不,不,別去找他了。”

這弟子心裏納悶兒,子夏也是孔子的學生,借把傘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看著弟子不理解的神情,孔子解釋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與人交朋友就應該盡量發揮人家的長處,而避開人家的短處,這樣朋友才能長久。子夏是比較吝惜財物的,這正是他的短處。我們去向他借東西,不正是沒有避開他的短處嗎?”

聽了這解釋,這弟子才懂得孔子的心思,結果他們誰也沒再去找子夏,而是冒著雨回去了。

後來,到了晉朝,有一位叫嵇康的文人在給朋友寫信時,就提起孔子不向子夏借傘的事。他信中寫道:“仲尼(即孔子)不假蓋(借傘)於子夏,護其短也!”這話的意思是,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維護、原諒他的短處啊!

嵇康說的“護其短也”後來經過縮略,就成了“護短”這個詞。“護”就是維護、保護,“短”就是短處、缺點。“護短”就是維護自己或自己這方麵人的短處。引申為不說自己或自己人的過失或缺點。如:對孩子的錯誤要教育,要批評,切不要護短。

7.畫餅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盧毓(yù),是東漢末年盧植的兒子。盧植為人正直,有學問,在董卓專權之時,敢於抗爭,所以非常有名。

這盧毓也為人忠誠正直,發表意見總是客觀公正,很受曹操父子的器重。到了曹丕執政時,官至吏部尚書,負責官吏的選拔與調配,曹丕很信用他。

過去任用官吏很重視名聲,總認為任用有名的人物最為穩妥。當時諸葛誕、鄧颺(ynɡ)的名聲很大,所以人們都推薦他們當官,結果任職之後,很不理想。人們譏笑他們隻不過是八麵玲瓏的人物。雖然他們善於交際,聯係很廣,但很多人並沒有實績。曹丕對此也很有看法。

有一次,朝廷又要推舉中書郎了,一些官員又紛紛舉薦一些名人,大家在認真地比較這些人名聲的高低。而曹丕卻很有主見,他下令:“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dàn)也!”這命令的意思是說:選人是否恰當,完全在於盧毓。舉薦人才,不要過於看重名聲,那名聲就好像是在地上畫個餅子一樣,是不能夠吃的!

盧毓負責選拔官員以後,曾對曹丕進言,他認為自從考核實績的辦法廢除以後,人們選拔推舉官員時,常以美言或惡言來吹捧或貶低他人。這樣選任官吏真假難辨。曹丕覺得他講得有理,於是下令製定了考課法,以選任官吏。

曹丕所說的“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的話,後來經過簡化,產生了“畫餅”一詞。“畫餅”就是畫個餅子,這當然不能充饑。常用它比喻徒有虛名,並無實惠,或者比喻空想,不成事實。成語“畫餅充饑”也是由此產生,意思相同。

8.黃泉

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妻子武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wù)生,二兒子名段。武薑偏愛段,所以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段為繼承人,但武公一直沒有答應。

武公去世後,寤生即位,他就是鄭莊公。這時武薑又向莊公請求把“製”這個地方封給二兒子段,作為段的封地。

莊公對此非常猶豫,他很為難地對母親說:“製這地方形勢險要,虢(ɡuó)叔曾死在那裏,所以這個地方不能作為封地,至於其他的地方倒可以按您的要求辦。”

武薑聽後,又要求把“京城”封給段,莊公隻好答應了。從此段就住在了京城,人們就稱他為“京城太叔”。

沒多久,京城太叔不安分了,他要把京城的城牆加高。消息傳出以後,大臣祭仲勸莊公說:“按先王的製度,地方上的城牆不能超過國都城牆的三分之一,現在京城的城牆高多了,不符合祖製,您怎麼不製止呢?”

莊公聽罷,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說:“薑氏要這樣,哪能不這樣呢?”

祭仲回答說:“薑氏哪會有滿足呢?如不早作安排,蔓延起來就不好辦啊!”

莊公淡淡一笑,冷靜地說:“沒關係啊,多幹壞事的人,會自己垮台的。”

段見沒有人幹預,膽更大了,他又挑唆邊境的少數民族依附自己。莊公得到了情報,但還是忍耐著。

不久,段又儲備糧草,招兵買馬,準備以母親武薑為內應發動叛亂。對這情況莊公都清清楚楚。這時他對大臣們說:“現在,可以動手了!”於是下令平叛,京城的人民紛紛擁護莊公,段極為孤立,很快段的叛亂失敗,隻好狼狽地逃往國外。

莊公粉碎了弟弟的叛亂後,對一直縱容叛亂的母親武薑很氣憤。他把武薑安置在城潁(yǐnɡ),並發誓說:“不及黃泉,不相見也!”意思是說,不到死後,絕不再見她!

過了一段時間後,莊公有些後悔,因為薑氏畢竟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可是自己已經發了誓,作為國君,也不好改變了。

有位叫潁考叔的官員了解莊公的心態後,想了一個辦法。一次,當莊公宴請他時,他故意把有的美味食品留起來不吃。莊公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吃,他回答說:“家中有老母,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嚐過,而您賜的美味,她還沒嚐過,請允許我帶給她嚐嚐。”

莊公聽後,十分感慨,他長歎了一聲說:“您有老母可送,可是我沒有啊!”

潁考叔問起原因,莊公講起了自己已經發過誓。言談間,有些後悔的意思。

潁考叔聽後,笑了笑說:“您有什麼可顧慮的呢!如果掘地,掘出了泉水,這不就是黃泉嘛!再開一條道,在地道裏母子相見,不就應了誓言嗎?誰又能說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