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9.百年滄桑話滬語

1853年,西人丁·Edkins在上海最早係統地發表了他記錄的上海話:“黃浦水大來野”,“買拉個米擔(拿)來撥是(給了)窮人”。那時的上海屬鬆江府,上海話很像現在的鬆江話。

隨著城區的擴展,大量遷入上海的移民帶來了天南地北的方言。像上海話中的“阿是”來自蘇州,“阿拉”來自寧波,“木佬佬”來自杭州。就拿上海的小吃來看,五方佳食的美名由於熱鬧的夜市開放而融入滬語詞彙,寧波的“鴨膀”、“黃泥螺”,蘇語的“甘草梅子”、“鹽金花菜”,廣東的“魚生粥”,蘇北的“麻油散子”、“脆麻花”,加上本地的“擂沙圓”、“熏腸肚子”、“五香茶葉蛋”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單說反映上海餅類的名詞就有大餅、羌餅、麻餅、麵餅、蹋餅、蔥油餅、香脆餅、香酥餅、曲奇餅、老婆月餅、老虎腳爪、蟹殼黃等。上海話中一時麵熟陌生的名詞驟增。

西方文化的東漸也帶來了許多新同,像“色拉、土司、白蘭地、吉普車、沙發、司的克、水門汀、派司”,使滬語中的外來詞特別豐富。與此同時,“十裏洋場”上的腐朽文化也曾汙染過滬語,像“燕子窠”裏“吹橫蕭”,“開門堂子”中“打野雞”,一些黑行為帶來了“打白客”、“剝田雞”、“背娘舅”、“拉皮條”、“放白鴿”、“吃豆腐”等一批詞語。上海還一度出現了聞名世界的“洋涇浜話”:“麥克麥克”形容鈔票多,“畢的生司”則是身無分文了。在與洋人的交往中,洋人做過滬上店肆的“洋盤”,上海人也有過“吃外國火腿”(足踢)的經曆。那些舊詞語而今大都隨舊事物的消亡成了過眼雲煙。

繁榮的經濟文化和頻繁的交往使上海話成為吳語中發展最快的方言,即使一些常用詞也在140年裏發生變遷。相當於普通話“很”這個副詞,滬語中就先後有“野、邪、邪起、交關、窮、老、赫”幾個,現在“伊老好”的“老”占了優勢,“野、邪、窮”都已淘汰。“你吃飯沒有”,開埠時說:“儂飯吃啊未?”後來說:“依飯阿曾吃?”現在是“濃飯吃了哦?”幾經更迭。

經曆了天翻地覆的上海方言,積累了許多極為生動的詞語,表達十分靈活。如形容回有“的粒滾圓”,形容脆稱“刮辣鬆脆”,形容燙說“熱炙譜燙”;“額角頭碰著天花板”極言僥幸之極,“黴頭觸到哈爾濱”極言倒黴之重一“門檻精到九十六”極言精明之甚。一大批慣用語如“出外快”、“軋苗頭”、“牽頭皮”、“打回票”、“觸壁腳”、“收骨頭”、“賣關子”等,往往隨口說來,言簡意賅。青少年還在不斷創造新詞,如表貶的“大興”、“戇脫”,表褒的“乓乓響”、“赫嗲”,海派風味雋永。如今上海話已跟著上海人的足跡流傳各地,不但在大陸處處可聞,而且遠布港台歐澳日美,傳播著大上海的民風和文明。10.怎樣學好語文

不少同學學習語文,精力花費了許多,效果卻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學習語文呢?下麵幾點可供參考。

1.做好課前預習。

新課開始之前,就要認真做好預習工作。首先,通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比如,課文寫的是什麼事情?事情是怎樣發生的?事情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有哪些人物?結果怎麼樣?然後,再仔細閱讀課文,查字典解決生字、生詞,不理解的做上記號,待課上解決。再試著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中心。通過預習發現問題,上課時帶著問題聽課,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2.上課專心聽講。

專心聽老師講課,這是最重要的。有些多音字,我們查字典也把握不準,就要認真聽老師範讀課文,發現錯誤及時糾正。老師講解時,要重點解決自己不理解的生詞。老師分析課文時,看一看和自己分析的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就要分析自己錯誤的原因及老師劃分的依據。這樣帶著問題,有重點地聽課,比泛泛而聽效果要好得多。

3.做好課堂筆記。

小學階段課堂筆記比較簡單,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圈上勾畫,即用不同的圈點、線條等符號,標出文章的段落層次,圈出重點詞語,勾畫出重點句段。二是用筆記本或在書的空白處記錄。記錄內容主要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及老師的板書等。認真做好筆記,能提高我們的課堂學習效果。

4.課後整理複習。

課後要及時整理筆記,回顧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認真完成作業。有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師請教,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裝懂。今天的問題今天解決,決不能留下尾巴。

如果能認真做到以上幾點,並且長期堅持下去,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成績一定會不斷提高。

11.漢字橫行書寫從什麼時候開始

古人寫文章都是直行從右往左書寫,是什麼時候開始改為橫行從左往右書寫的呢?

原來,古人書寫材料一開始多為木簡、竹簡,書寫工具多為毛筆。木簡、竹簡狹而長,豎寫起來方便,用毛筆寫字,也是從上往下方便,再加之漢字是方塊字,所以形成了直行從上往下,從右往左的定勢,雖然後來發明了紙張,但是“積習難改”,書寫順序依然不變。

時至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拚音文字,致力改變傳統的書寫方式,改用橫行從左往右的書寫方式。1909年,我國出現第一本“橫排本”書籍——《音韻記號》,其作者為劉世思。

12.“醜小鴨”的比喻

醜小鴨是一篇童話中的主人公。這篇童話的名字就叫《醜小鴨》,它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創作的。

《醜小鴨》講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隻小鴨(其實它是一隻小天鵝)剛出生,就受到了鴨子們、鵝們和雞們的嘲笑和欺負,因為它長得和別的小鴨不一樣。大家都譏笑它說:“這隻小鴨太醜了,簡直就是一個醜八怪。幹脆叫它醜小鴨好了。”

所有的動物都欺侮醜小鴨,它們打它、踢它、罵它、笑話它。醜小鴨忍無可忍,隻好四處躲藏,過起了流浪生活。

春去秋來,飽受磨難的醜小鴨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醜小鴨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

《醜小鴨》一發表,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當人們將注意力轉向《醜小鴨》的作者安徒生時,人們才發現,安徒生的奮鬥曆史,就是一隻“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真實寫照。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由於家境貧寒,當別的孩子在快樂地念書、遊戲的時候,小安徒生卻不得不去做艱苦的工作來掙錢養家。小安徒生很喜歡讀書,因此即使勞動非常辛苦,他也不忘抽空自己讀一點書。

就這樣,安徒生一邊工作,一邊刻苦自學,同時,他還勤奮地練習寫作。成功總是屬於奮鬥者的。終於,安徒生的作品被發表了,而他寫的那些精彩的童話也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憑借自己的努力,安徒生從一個沒書讀的窮孩子,成長為一名傑出的作家。他從一隻“醜小鴨”,變成了一隻“白天鵝”。

《醜小鴨》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話之一。讀者從這篇童話,也從安徒生的奮鬥經曆中,領悟到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即使開始很不起眼,或是受到大家嘲笑的人,隻要他將自己的優點表現出來,就能做出偉大的事業。於是逐漸地,人們就用“醜小鴨”來比喻那些開始很不起眼,而後來卻幹出一番事業的人了。

13.“像一根紅線貫穿著”的由來

同學們在分析課文或歸納中心思想時,常常會引用“像一根紅線貫穿著”這樣的話。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1776年英國海軍部頒發了一條命令:凡是軍艦上用的繩索,製作時必須撚進一根紅線,貫穿始終。這樣,隻要看到帶紅線的繩索,就知道是海軍用的。所以,水兵們形容某件事情的線索,常說:“像一根紅線貫穿著一樣。”

德國詩人歌德(1749~1832年)使這句成語從英國走向世界。1809年,他在《親和力》一書中寫道:“英國皇家艦隊的所有纜繩,從最粗的大索到最細的小繩,都擰進去一條紅線,貫穿始終。要去掉這根紅線,除非把繩子拆開。所以,任意截其一段,單憑紅線便能斷定它是屬於聯合王國海軍的繩索。同樣道理,也有一條同情和眷念的紅線貫穿於奧蒂裏亞的日記中,這條紅線將一切聚於一體,對整個作品至關重要。”歌德把這個成語用於評論文學作品,豐富了它的內涵。從此,這句成語便流傳開來,表示貫穿於某個作品或某種行為始終的主導思想。革命導師列寧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過這句成語。

14.“一問三不知”是什麼意思

“一問三不知”,這是流傳很久的一句俗語,但“三不知”究竟為何“三”不知,卻未必為大家所知。

明代學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筆》說:“三不知”一語,源自《左傳》。查《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的記載是這樣的: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當時荀父子認為對敵情不了解,不可輕進。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據此可知,“三不知”一語,意思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情況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現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15.你讀過中國最早的民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