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9.看戲劇的安徒生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出生於丹麥奧登塞鎮的一個鞋匠家裏。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童話作家,是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的“童話大王”。其主要童話著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堅定的錫兵》、《夜鶯》、《海的女兒》、《皇帝的新裝》等。
有一次,安徒生的母親不知從哪兒弄來一張戲票,這使安徒生興奮不已,簡直跟過年一樣。
母親覺得到劇院看戲就要穿得體麵些,因為大家穿得都很好,窮人隻有豐年不遇的好機會才會到那裏去。於是母親把丈夫的一件不用的禮服找出來,讓兒子穿上試了試,結果又長又大很不合身。母親又找出四、五塊綢布,給兒子做了一件背心。然後把兒子洗得幹幹淨淨,把衣服一穿,哇,這下可精神多了,小安徒生樂得又蹦又跳,母親看著心裏也很高興。
安徒生進了劇院,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人可真多啊,每個人都穿得很紳士,很體麵,一看就是有錢人。他就在想:有錢人真好。
幕布拉開了,戲開演了。小安徒生就聚精會神地看起來,戲演完了,大家都起身要走了,他還坐在那陶醉在剛才的劇情中。
“兒子,想什麼呢?已經演完了,我們該回家了。”母親說。
安徒生這才如夢方醒。回家後,他把母親的一塊圍裙拿來,當成一件鬥篷,披在肩上,把自己打扮成中世紀的騎士,走到鏡子前,模仿劇院演員的動作,口中念著台詞,原來是剛剛看過的那部戲的台詞,母親驚訝地看著兒子,沒想到他的記憶力這麼好。
安徒生就這樣一連表演了好幾個小時,甚至連著幾天都陶醉在演戲裏。母親一看,這孩子怎麼跟傻了似的,就製止他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發起狂來了,別再演了,否則我打你屁股。”於是安徒生不得不停下來,但仍舊對演戲很著迷。
不久安徒生已經14歲了。根據基督教的習慣,小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要受堅信禮,鞏固他對宗教的信心。受了堅信禮以後,小孩子就算進入了成人階段,可以自立了。
安徒生受完堅信禮以後就開始計劃自己的前程,他對母親說:“媽媽,我要到哥本哈根去,我想當一名演員。”母親隻把這當作了小孩子的一句玩笑話,並沒有放在心裏。
而此時安徒生卻在想:我怎樣才能過去呢?我在哥本哈根連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哪能走進皇家歌劇院的大門呢?他為此苦惱了好幾天,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安徒生記得,當皇家歌劇院的劇團在奧登塞演戲的時候,劇團的負責人常去拜訪奧登塞的一位紳士伊泛爾生先生,安徒生雖然不認識他,但卻鼓起了勇氣,到這位紳士家裏去請他幫忙。這位紳士聽完安徒生的來意,就哈哈大笑起來,“小家夥,你的誌向可真不小啊!可是你知道,那不是尋常人能去的地方,你現在最好是回家去學一門手藝,踏實點吧,年輕人。”
安徒生堅定地表示:“我知道那很難,可是每一個成了名的人在沒有成名之前也是挺苦的,我問過那些演員。他們告訴我,隻要我努力,就會成功的。”
伊泛爾生先生一聽這孩子還挺堅決的,並且蠻有自信,覺得剛才這麼說有些過分。為了表示他的交際麵寬,在京城裏也有勢力,他就提筆寫了一封介紹信,叫安徒生去見京城裏一位有名的舞蹈家沙爾夫人,即使他並不認識她。
安徒生懷揣著這封信,高興得像隻小兔子一樣連蹦帶跳。他也早就聽說過沙爾夫人的名字,她是全國馳名的一個女演員。有了她的幫助,還愁什麼呢?
於是安徒生就積極準備到哥本哈根去,他把他的木偶收在一起,藏在一個舊匣子裏,留到將來作為紀念,他決定從此不再演木偶戲,要去演真人的戲。
安徒生又把心愛的幾本故事書用包袱包好,然後打開平時積錢的一個小土罐,這裏麵藏有祖母平時給他的一些零錢。他數一數共有三十個銀毫,還有幾十個銅板,這些錢不僅可以做旅費,也許可以使他在哥本哈根多住幾天。
一切準備就緒後,安徒生就準備征得母親的同意了。當他把這件事再次告訴母親時,母親還是不相信,以為他在說胡話,可安徒生說:“媽媽,我已經決定去哥本哈根了,而且我還得到了伊泛爾生先生親筆寫的一封推薦信,他介紹我去京城找一位有名的女演員沙爾夫人,不信,你看。”說著他把懷中的信拿了出來。
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這孩子簡直是著魔了。“孩子,咱們安徒生家的人可從沒有哪個人到過京城啊,那個沙爾夫人她會幫助你這個窮孩子嗎?你不要做夢了,還是乖乖在家裏當個裁縫吧!”母親著急地勸說他,可是安徒生根本聽不進去。
“孩子呀,演戲是很有趣,可是有趣的事情不一定就不挨餓呀,祖母說過,有一個演戲的人不到四十歲就開始討飯,因為他年紀大了,演戲既不能叫座,同時由於歲數大了做別的又沒人用,戲院的老板也不管他了,這樣多慘啊!”
母親知道挨餓的痛苦,她和祖母早就為安徒生以後做什麼的問題動過腦筋。她們已經為他想好一條出路:那就是學裁縫。她們知道,當鞋匠是一個祖傳的家業,但比演戲好不了多少,安徒生的父親不到40歲就死去了。但是,人們無論怎樣窮,總不能不穿衣服呀。因此,當裁縫絕不會像當鞋匠那樣倒相的。
“兒子,你不是喜歡縫木偶的衣服嗎?你縫得才好呢,人人都誇你。你祖母還說,你一定會成為一個能幹的裁縫,我看你適合做個裁縫。這是一個又清靜又斯文的工作,我已經為你找好了一位師傅,他說他願意收你做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