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9.構建現代學校課程結構模式
一所現代化學校,它的課程應當有一個整體的結構。國家有一個大體一致的課程計劃,但是這個課程計劃對於現代化學校的課程體係來說,隻是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學校應當參照課程計劃並根據自己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標來設計自己的課程體係,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個性的課程結構。一個整體的學校課程結構應由三方麵組成,這就是課程質的結構、類的結構和量的結構。下麵分別加以闡述。
現代學校課程的質的結構
設計課程,首先要考慮的是構成課程的質的規定性這一問題。換句話說,課程設計者要按照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來設計學校課程的結構,確定自己與其他課程結構不同的本質的結構。在此,我們嚐試提出一種課程質的結構:這是一個立體結構,由自我發展課程、人格課程、情感課程、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構成。自我發展課程是指這樣一門綜合性課程,它以引導學生意識的自我覺醒,學會自覺地自我發展,展開多層次多側麵的教育,例如,元認知教育、自我意識教育、學習策略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創造性教育、自我實現教育等等。
人格課程在此是指思想品德課程、政治課程、心理教育課程、團隊課程和有關的綜合課程、隱性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為核心。情感課程主要是指美學課程、音樂課程、美術課程、舞蹈課程、其他藝術欣賞課程和有關的隱性課程,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感、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技能為目的。知識課程主要指語文(包括外國語)、數學等工具課程,還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分科課程和有關的綜合課程、隱性課程,這部分課程主要培養學生運用符號性工具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使他們從中養成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也會使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實踐課程主要指勞動課程、技術課程、職業課程和活動課程、體育課程、綜合課程中的實踐部分。這些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勞動態度、勞動技能、綜合工作能力、與人合作態度、體育精神、健身方法和個性特長為目的。從某個角度上說,在五類課程中,自我發展課程處於“綱”的位置,而其他四類課程則處於“目”的地位,綱舉,目則張。這就是說通過自我發展課程的實施,引導學生逐步提高自覺性,遇事能夠自省、自主、自動、自評、自控、自激。表現於人格課程、情感課程、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等學習過程,就是學生能逐步學會省察自己,看看自己在學習該課程時原有的知識儲備、學習態度、方法情況,並自主選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策略等等,能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思想言行是否合適,可及時加以調整;學習開始時能滿懷熱情,學習中能自勉自勵,成功時能不驕不躁,失敗時能冷靜思考。尤其是到高級階段,學生一方麵主動自覺地學習各類課程,另方麵主動自覺地超越課程,為班級、學校以至社會出謀劃策,參與實踐。
所以,自我發展課程主要是想幫助學生解決世界觀、方法論形成中的許多問題。這個課程搞得好,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人格課程、情感課程、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與自我發展課程的相互作用表現於:人格課程等四類課程在自我發展課程的影響下,改變教學重教不重學的格局,確立這幾類課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由此引發他們在教學內容、教學途徑、教學方法的改變。例如:思想政治課的編寫就要改變刻板的理論推導、從概念到概念的寫法,而應當從學生主體出發,選取現實生活的現象,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或者由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然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應有的道理、概念和原理。
同時,人格課程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個性教育的特殊內容又要求自我發展課程有對應的內容。人格教育的內容不同於其他的教育內容,那麼如何自省、自主、自動、自評、自調,其具體的表現是有所不同的。同樣,情感課程也要求自我發展課程設計出審美情感產生和發展時的自省、自主、自動等特殊的運行形式,知識課程、實踐課程也會有同樣的要求。不僅如此,人格課程、情感課程、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也不是涇渭分明,彼此隔絕的。首先,它們應當圍繞某一主體課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因為既然我們的現代學校課程的總體特質是以學習者的發展為中心,因而各種特質的課程是不能離開這個總體特質的。自我發展貫穿於各類課程,各類課程有共同的靈魂。這是各類課程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基點。其次,各種特質的課程盡管有自己的特別之處,但它們之間的聯係又是很多的。例如,理論聯係實際是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所以盡管知識課程與實踐課程似乎是兩極的,但是知識課程要重視實際的內容,要有實驗,要有操作,而實踐課程則有多個學科知識的傳遞與領會,有操作和實踐的技能知識。
同樣,人格課程、情感課程也同時具備理論層麵和實踐層麵兩方麵的要求。第三,多種聯係還突出表現於特質之間的相互交織。例如,知識課程當然以知識傳遞為主,然而其中人格的塑造、審美的培育、行為的演練都是到處可見的。這種質的相互交織同樣存在於人格課程、情感課程和實踐課程。上麵敘述了幾類課程的聯係和作用,至於它們之間的相互區別當然十分明顯。幾種課程各有分工,各有側重,不能替代。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現代學校課程質的結構是以自我發展課程為靈魂、為歸宿,以人格課程、情感課程、知識課程、實踐課程為載體、為支點。五種課程各自發揮自己的功能,並且彼此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立體式的網狀結構。
現代學校課程的類的結構
課程類的結構說明的是課程體係在課程組織形式上的特征。我們認為,現代學校課程的類有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四類。分科課程這是指現在課程組織形式中以某一學科為基礎設計的課程。應當肯定,分科課程便於較係統地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學科學習中認識客觀世界的許多領域,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態度、邏輯能力和某些探究方法。
但要強調的是,分科課程設計不能以學科為中心而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過去的分科課程過分集中敘述本學科內部完整的知識係統,脫離社會現實,忽視學習者發展的需求和可能,現代分科課程是以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的可能性為依據,經過精心挑選的作為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形成的知識體係。這種知識體係隻能是經過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改造過的,它是綜合考慮學習者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和科學知識的內容,從而形成的邏輯結構。這種新的分科課程應當十分注意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係,十分注意本門學科的概念、原理之間的前後左右關係,體現出綜合化的課程設計思想。綜合課程當代世界科學的發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知識的分化與綜合是辯證統一的。這對於學生的培養來說就應當設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設綜合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在繼續以分科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精神品格、基本道德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關於世界是統一的、相互聯係的世界觀和培養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課程目前大概有4種模式:
(1)科際聯係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麵要維持上前的分科課程,另一方麵又十分注意學科之間的聯係,要求各學科在某些內容上組織共同的教學單元;
(2)跨學科課程計劃模式,這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將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的設計形式;
(3)學科性綜合課程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打破分科課程的界限,在更廣闊的背景下重新組織課程內容,設計出如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或社會科學基礎知識這類課程;
(4)一體化課程模式,這種課程設計思路不僅打破原有的分科界限,而且打破傳統的文理界限,根據當今社會與未來世界的需要和科技加速發展的趨勢來考慮課程建設,根據我國實際,可以推廣第一、第二種模式,研究、實驗後兩種模式。
具體地說,我國小學可以開設的綜合課程,有思想品德課、自我發展課、自然課、社會課和勞動課。自我發展課是思維學、心理學、學習學和教育學等跨學科的綜合,社會課是曆史課、地理課的綜合,自然課涉及生物、物理、化學、天體、大氣等多種內容,思想品德課應是德育課、政治課、公民課、法律課的綜合,勞動課是工藝課、技術課和生產課的綜合。初中的綜合課有思想修養課(係法律課、公民課、德育課、政治課的綜合),自我發展課,自然科學基礎課、社會科學基礎課和勞動技術課。高中的綜合課是政治課、自我發展課、綜合科學課(綜合社會學科與自然學科,例如,圍繞人口、環境、生態、社會問題等主題)、藝術課、勞動技術課等。
目前,我國已將活動課程列入正式課程,這是課程發展的新現象。活動課程的出現,首先是為了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例如,教學環境狹窄、脫離社會生活、忽視學生興趣愛好等),使學生興趣得到滿足,特長得到發展。不過,我們對活動課程的認識不能到此為止。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隻是精神性的學習活動,它還具有物質性學習活動的基礎。活動課程是物質性學習活動,它給學生提供關於人類社會和生產的直接經驗,提供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經驗,提供關於思維、方法的直接經驗。有了這些直接經驗,進行精神性學習活動才有堅實的基礎,才能更深刻理解書本上的間接經驗,才能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或者說,活動課程的功能表現為開闊視野,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培養能力和特長,增強體魄。從目前情況看,活動課程大體上可以分為5類:
(1)自我發展活動課,這類活動課從活動主題、內容、形式的設計到實施和最後的評價,基本上是以學生為主進行的,教師隻是加以引導和輔導;
(2)規定性活動課,例如,班隊活動、共青團活動、開學儀式、畢業典禮、升旗儀式、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等;
(3)分科活動課,例如,各學科興趣小組活動,各學科的“奧林匹克活動”;
(4)科技活動課,從木工、泥工到金工、電工,從動植物飼養種植到動植物標本製作,從航空航海模型製作到天文天體科學探索,等等;
(5)社會活動課,例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遠足旅遊、軍事訓練等。
隱性課程主要是指教育過程中由物質、文化、社會關係等要素構成的教育環境,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雖然不以某種課程形態出現在課程表裏,但它具有課程的教育作用;它雖然不由教師專門講授,但教師的品格、行為、作風都影響著學生;它雖然不像學科課程組織得那麼嚴密,但它時時處處都在影響著學生,不知不覺地滲透在學生的意識中。隱性課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小類:
(1)製度性隱性課程,如學校所製定的各種規章製度、校訓、校風、校徽、校歌、校服等;
(2)關係性隱性課程,如學校中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等,家庭裏的父子關係、母子關係,社會上的人際關係等,這些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著學生;
(3)社區性隱性課程,指社區環境產生的影響,例如,綠化衛生環境、建築裝飾環境、文化活動氛圍等;
(4)校園環境隱性課程,指校舍及各種功能場所的設計分布,校園的美化、綠化,校園的宣傳設計;
(5)影視文化隱性課程,指學生通過觀看電視,收聽廣播,受到各種文化影響等。
在上述四類課程中,分科課程、綜合課程、隱性課程都與活動課程有交叉關係。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是學科化了的課程,但也有活動性,尤其是綜合課程。隱性課程同樣也有活動性。活動課程是活動色彩十分濃厚的課程,但它的課程規範性是十分確定的。這些課程各有其功能,在培養學生方麵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不能輕視哪一類。
現代學校課程的量的結構
這是從具體落實課程設計角度考慮的,我們要把分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三類的總量以及三類各自的量,恰當地分配在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
現對上述課程量的安排作一說明。
(1)從我國課程計劃的現實出發,應基本維持分科課程的優勢,它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占總課時量的50%以上。這對於打好各方麵的基礎是必要的。同時也要指出:應當按照現代課程設計思想重新構建分科課程,在分科課程中,選修課要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占有一個較大的比例。
(2)在我們設計的課程安排中,加大了綜合課程所占課時的比例。
這表現在,在每所學校都開設自我發展課程,初中不再分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曆史課,而把它們分別綜合成自然科學基礎課和社會科學基礎課。高中開設綜合科學課和綜合藝術課(或者美學基礎課);還表現在把思想品德課、政治課、勞動技術課納入綜合課程,其目的是希望用綜合化的思路來改革現有的這幾門課,改變目前思想品德課、政治課設計中說教多於體驗、多於理解的局麵,改變目前勞動技術課教學中或者淺嚐輒止或者應付了事的狀況。在課程安排中,勞動課、勞動技術課將從小學一年級起連續開到高中三年級。希望通過自成體係的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培養出具有意誌堅強、吃苦耐勞、勞動態度好、勞動技能好、願意和能夠為人民服務等綜合素質的勞動後備軍人才。
同樣,自我發展課也將是從小學一年級一直開到高中三年級。通過12年有計劃的持續不斷的關於自我發展教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覺醒和自我實現的意識和能力,將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主動自覺地發展自己的知情意行。
(3)突出課程的實踐性、活動性和社會性。在我們設計的課程中,始終體現實踐性、活動性和社會性的觀點。我們要注意這些性質滲透到各類課程中的程度問題,在分科課程中,理論性、思辨性、分科性最強,占主導地位,實踐性、活動性、社會性處於輔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