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校財務管理的意義

學校財務管理對於正確地籌集資金和分配資金、合理地使用資金,不斷提高資金積累,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促進雙增雙節方針的貫徹執行,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服務都有著重要意義。

正確地籌集資金和分配資金

籌集和分配資金是財務管理的首要職能。學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撥款(包括教育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撥款),其次是學校自籌的各種資金,如義務教育以外的收費、為社會科技谘詢服務取得的收入、接受委托培養的收入、海內外同胞的捐贈款項、社會各界的集資和資助款等等。學校財務部門每年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製綜合財務計劃,按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現行財務製度正確地籌集資金,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分配到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各個方麵上去,以保證事業發展對財務的需求。隨著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進行,學校資金來源的渠道將進一步拓寬,資金運用的方向也會有所變化,從而使學校財務部門籌集和分配資金的任務也更加繁重了。

合理使用資金,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正確合理地使用資金是財務管理的另一重要職能。學校籌集的資金經過分配就要按計劃使用,使用過程中要講求經濟效益。學校的經濟活動不同於生產產品的企業單位,生產企業是利用勞動手段加工勞動對象,從而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物質產品。其生產經營過程包括供應、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其資金運動是循環周轉的,其經濟效益是以盡量少的勞動占用和物質耗費爭取盡可能多的產出,達到多為國家提供積累和不斷改善與提高本企業職工生活水平的目的。而學校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其產品(人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是商品,也就是不能靠銷售產品(人才)來獲得收人,以補償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支出,而隻能靠國家財政收入分配的資金及學校自籌的資金來維持支出。可見,其資金運動方式是一種收支運動而不是循環周轉,其經濟效益的表現方式,主要是分析其是否合理有效地使用資金,節約一切可能節約的支出,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避免損失浪費,以提高高等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總之,學校財務部門對於每一筆支出,事前要有計劃,事中要進行認真的核算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是否花得恰到好處,要算了再花,而不能花了再算,這是必須注意的。

促進“雙增雙節”方針的貫徹執行

“雙增雙節”是國家提出的進行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針,其實質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在各行各業中提倡艱苦奮鬥、增收節支運動,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學校的財務管理工作也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這一方針。目前,我國的經濟尚不發達,財政收入有限,而要辦的事太多,資金的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因此必須靠全國人民和各行各業增產節約、增收節支來緩解這一矛盾,這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對學校而言,主要搞好增收節支工作,一方麵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積極正確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麵,要努力節約開支,防止和杜絕各種損失浪費,反對大手大腳、講闊氣、擺排場的壞作風,堅決揭露和打擊經濟領域中的貪汙盜竊、行賄受賄、倒買倒賣、侵害國家利益、中飽私囊的腐敗行為,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