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山村食趣(1 / 2)

閩東鴛鴦溪白水洋的崇山峻嶺間零星散布著許多小山村,政府謂之“自然村”,小的隻有十幾戶或幾戶人家的,如今多已荒廢了,人們都遷到或遠或近的大地方居住。我曾在其間不同的山村常住多年。雖覺得山村在交通、醫療和教育上十分不便,但生活並非一無長處,許多是都市生活所不能企及的。都市裏燈紅酒綠、繁華喧囂下多是身心的憔悴,而山村生活靜逸、恬適,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都是名副其實的和諧融洽。如今我雖離開它進城多年,卻還是時時念起那段生活。總覺得需要為它寫點什麼,一方麵聊以***另一方麵也擔心其中的一些東西也會隨著山村的消失而消亡,就當是回到那些荒村去拾起一些舊物罷。

民以食為天,山村也一樣,那就先從吃的說起吧。都市裏的市場上賣的多是加了添加劑或是不明不白的別的玩意兒,而山村食物,百分之百綠色食品。

蜂蛹

鄉下山裏有一種如花生豆大小的“土蜂”,人們對它簡直談蜂色變!據說隻要讓它咬上三個包就可致命,可它的蜂蛹(蜂的幼蟲)卻是難得的美味,得到它不容易,但山裏人自有辦法。

有心的山裏人平日農活間便會注意山上哪些地方有土蜂的窩。每年秋收到霜降之間的這段時間是土蜂化蛹產籽的時候,這時候蜂房裏滿是即將從蛹變成幼蟲的“蜂籽”,這時便可以采食。

采蜂籽必需在晚上進行(現代產業化生產的蜂籽就另當別論了吧)。天色全黑後,我們一行三人帶上鐵線編成的帶木柄的火簍、一把鋤頭、一捆鬆明片(易燃的鬆木)、一個編織袋、頭燈、手電等沿山路來到土蜂窩旁。先把窩周邊的雜草、灌木、枯樹枝等清理幹淨。在火簍裏裝上一簍鬆明片,點上讓它燒旺。這時一人手持火簍柄,讓火簍靠近蜂窩。另一人用鋤頭將蜂窩上方的土挖開。這時土蜂受到驚嚇,就往窩外竄。土蜂之類的昆蟲晚上有趨光性,總是往亮的地方飛。於是一群群的土蜂直往熊熊燃燒的火簍上竄……直到窩裏的土蜂都燒差不多了,便把整個蜂窩挖出來,用編織袋裝上提回家。?

蜂籽奶白色,在黑褐色的蜂窩上規則地排列著,顯得格外搶眼。蜂子摘下來用油煎透呈焦黃色,吃起來特別香!據說還有很多吃法,我不太了解。

老鼠臘

老鼠可以說是山裏人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的野味了。山上老鼠多,隻要手腳利索,隔三差五就會有收獲。

山裏人捕老鼠多是就地取材,在老鼠經常路過的地方用灌木樹枝等隨處可以得到的材料製作成的一個巧妙的機關,支起一塊底部稍平整的石塊,形成一個“陷井”。裏麵撒上米粒、紅薯片等誘餌。隻要老鼠進這個機關裏吃食,很容易觸動機關,支起的石塊就會瞬間塌下來把老鼠壓住。這種捕鼠的方法是要每天都去檢視一遍。因為多數老鼠是被壓死的,如果沒有及時取回就會爛掉,很可惜。農人們經常會在常經過的山路附近或村子周邊一路設置好幾個機關。每天早晨去沿路收一次。收回來的老鼠交給女人們宰殺。先用開水燙一下,或是直接放在煮豬食的鍋裏燙一下,去毛,然後開膛、去除內髒,最後就是用煙熏鼠肉。煙熏的方法有多種。一種是用大米或米糠在熱鍋裏燒。把整隻的鼠肉用竹篾支起攤平成一平麵,用木棍架在鍋上熏。這種方法熏出的肉金黃色,味道香。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用竹篾支起攤平鼠肉,在下麵燒兩把稻草,讓鼠肉發油,肉質堅挺起來。還有一種最簡便的就是直接掛在灶台邊上的煙囪上方讓它自然熏幹。這種方法做的鼠肉煙味較濃,味道遜於米糠熏的。一般來說,熏好的鼠肉都會一起掛在灶邊的煙囪附近,這樣不會壞,可以放很久,像有些地方的臘肉一樣。

鼠肉的煮法一般是切成肉丁,加上點酸菜炒著吃,或是加點酒糟一起煮,這樣煮出來的肉沒有腥味,很香。

竹鼠

竹鼠,穴居於地下,形似老鼠,但體形比老鼠大,嘴和尾比老鼠短。全身灰色絨毛,肥胖,行動比較慢。主要生活在蘆葦或竹子多的地方,喜歡吃蘆根和竹根,善於打洞,捕到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