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建築簡史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由多民族所組成,具有悠久的曆史而又富於革命傳統的偉大國家。各個民族,由於長期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共同發展壯大,因而在建築方麵,從分布範圍和數量上來講向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但同時,各民族和各地區的建築又有若幹獨自的特點,呈現著豐富多彩的情況。
建築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的產物,具有明顯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民族性,因此,建築文化從意識形態方麵來講也是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
中國建築由於古代各族勞動人民在廣闊的國土上,在極其懸殊的自然條件下,使用木構件與磚、石等材料相結合的結構方法,建造了大量的房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逐步形成為一個獨特的建築體係:這個建築體係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從個體建築的設計、組群的布局到整個城市規劃,創造了無數優秀作品,並且對鄰近國家的建築發生過深遠的影響,成為世界建築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部,東南濱海,西北深入大陸內部,麵積約960萬平方公裏。中國的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東、南部逐漸低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峭壁深穀的西南橫斷山脈,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區,有麵積遼闊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衝積平原,也有河流如織的水鄉。
中國的氣候,從南中國海到北部鄰接近西伯利亞的邊境,南北相距約5 500公裏,包括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一般來說,東南多雨,夏秋之間常有台風來襲,而北方冬春二季為強烈的西北風所控製,比較幹旱,大陸性氣候特點非常顯著。但在同一緯度上的各地,又因地形差別而氣候不同:內陸高原往往寒暑溫差較巨,沿海地區則溫差較小。
在這些自然條件不同的地區內,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因地製宜,因材製用,創造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黃河中遊一帶,由於黃土層既厚且鬆,利於農業生產,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民便在這裏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當時這一帶的氣候比現在溫暖而濕潤,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木材就逐漸成為中國建築自古以來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為了抵禦嚴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陽光射入室內,並使用火坑與較厚的外牆和屋頂,建築外觀厚重而莊嚴。在溫暖潮濕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幹闌式構造,流通空氣,減少潮濕。建築材料,除木、磚、石外,還利用竹與蘆葦;牆壁薄,窗戶多;建築風格輕盈而疏透,與前述北方建築恰成鮮明的對比。
此外,在石料豐富的山區,每用石塊、石條和石板建造房屋;森林地區則往往使用井幹式壁體。這些差別,說明在同一民族的建築中,又因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特點。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階段
原始社會晚期(約5萬年前~前4000年)
大約在五萬年前,中國原始社會進入了氏族公社形成和確立的時期。原始氏族公社不僅在黃河流域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在其他地區——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及島嶼,西南、東北、北方草原地帶、新疆以及青藏高原等廣大範圍內,氏族公社的經濟文化都普遍地發展起來。黃河中遊的氏族部落,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逐步發展為地麵上的房屋,並為適應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現了麵積相當大的氏族聚落,已奠定了木構架建築的雛形,為中國建築發展史揭開了序幕。
奴隸社會(約前2l世紀~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