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中(1 / 3)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複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複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雲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盤。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湣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雲何為離。離我我所。雲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雲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雲何平等。為我等涅盤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盤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彼有疾菩薩應複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

。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複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盤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

。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盤而不舍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雲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盤。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隻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