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巍峨大別山(1)(1 / 3)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不是寒冬的嚴霜二十一歲“小師政委”魂斷護兒山。紅二十八軍老人記得軍政委高敬亭抱著他的屍體痛哭。他親自為方永樂換上新衣,揩幹他身上的血跡。親自主持追悼會,對天鳴槍致哀。他對群山峽穀說:“方永樂同誌是個好同誌,為紅二十八軍建立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一貫忠於黨相信同誌;他是紅二十八軍的優秀指揮員,英勇善戰,威名遠揚。他的死是紅二十八軍的一個重大損失,我為失去這個好戰友而痛心。”

戰士們抬著“小師政委”方永樂埋葬在護兒山上。

方永樂之死,使高敬亭感到有愧。在紅二十八軍領導人中,方永樂有很高的威望。戰士們愛他,他對戰士有很深的感情。手槍團有位上了年紀的教官,是我軍與東北軍作戰時俘虜過來的,他是出色的機槍射手,方永樂很看重他,請他教紅軍戰士打機槍,還經常同他談心,老機槍手很受感動,熱心做教官工作,但由於家鄉淪陷,思念親人心切,渴望回去同家人團聚。方永樂答應尋找時機放他回家。紅軍打孔壟鎮來到長江邊上,方永樂讓他坐長江輪走了。臨行時,老教官依依不舍,表示回東北後他還去找共產黨。

高敬亭很嚴厲。由於長期堅持對敵的警惕性而對內部的同誌也愛多疑,甚至發展到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如某個戰士丟失一顆子彈,或在宣傳中的標語裏寫錯了一個字,或在開會時沒到會,他就將人家當成“反革命”,嚴加處罰。而方永樂往往在對待這些問題上同他當眾爭論,不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一次,高敬亭在鷂落坪駐地發現他的飯碗裏有人投毒,沒有查明原因,就把炊事班的同誌全部處決。

年輕氣盛的方永樂阻攔不住,高敬亭把他也關押起來。

內部之隙,為敵所乘。一個叛徒跑到敵方告密,引來了敵一〇三師三團對紅軍的堵擊。就在戰鬥最緊急的時刻,被關押的方永樂流著眼淚對高敬亭請求說:“老高,我是不是反革命,等這次戰鬥結束後你再審查。你要槍斃我,也得讓我把敵人甩掉,把部隊帶到安全地帶!”

高敬亭應允,親自為方永樂鬆綁。

方永樂立即指揮部隊,搶占山頭,投入激烈的戰鬥,結果戰鬥勝利了,而他卻沒有回來。聽戰士們回來說,“‘小師政委’為保護軍政委和部隊安全,讓戰士們都撤走,他一人阻擊衝過來的敵人,就站在陣地前,端著機槍向敵人掃射。戰士們看到他把敵人全部打了下去,敵人的子彈也像雨點般向他射來,他沒有躲閃,身中數十彈壯烈犧牲。”

高敬亭聽了淚如泉湧。他深知方永樂的槍法百發百中,如果不是含冤他不會死的。方永樂的死使他想起皖西特委書記,二四六團政委徐成基。

這是兩個帶領鄂東北獨立團在抱兒山與他會合的人。徐成基被他留在舒城駝嶺領導皖西北特委工作。他建立便衣隊,創建遊擊根據地有卓越成績。他幾次率領手槍隊化裝潛出合肥郊外,配合獨立遊擊師打擊反動勢力。1935年冬天在光山、羅山。

新集交界地帶,破襲“九裏十八寨”。全殲守寨的反動武裝,解救了幾百名坐牢群眾,整個“九裏十八寨”一片歡騰,豪紳地主驚恐萬狀。有的向便衣隊繳械投降,有的派人與便衣隊聯係,表示不再與紅軍作對,並願為紅軍效勞。

1936年3月,徐成基到麻城三河口向高敬亭彙報請示工作,鄂東北此時正在“肅反”,高敬亭把他也作為“肅反”對象,撤銷了他的警衛員,繳了他隨身帶的手槍,責令檢查交代問題。徐成基受到極大的冤屈,但並沒有動搖革命信念,隻身尋找革命隊伍。他來到英山瓦奪廟被叛徒告密,“白狗子”端著槍合圍而來。手無寸鐵的徐成基與敵搏鬥,赤手空拳打死敵聯保主任和一敵對分子,不幸被敵人殘酷殺害!

徐成基不是含冤出走也不會死。

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背信棄義,下達密令:務必趁與共方談判之機,實行“北和南剿”的方針,消滅共產黨在南方的紅軍遊擊隊和地方組織。具體時間限定為三個月。

蔣介石實行“北和南剿”的策略不奇怪。攘外必須先安內,一直是他的主張。

正是為了親自監督東北軍和西北軍對陝北中央紅軍進行“圍剿”,他才飛往西安。

不想卻被扣留了,全盤計劃因此而打亂,不得已才被迫答應聯合抗日,建立統一戰線。蔣介石到死都堅持認為這是因為張學良和楊虎城被共產黨利用了,從而壞了他的大業。現在光北方的紅軍就令他傷透腦筋,欲除不能,那麼,若南方又冒出一支強大的紅軍遊擊隊,這樣南北一呼應,他的蔣家王朝還保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