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當西方國家因為政治原因,不願援助蘇聯的災民時,他從人道主義出發發起了一場呼籲救災的運動。他到歐洲各國發表演說,動員私人機構和個人捐款,他的呼籲獲得廣泛支持,在歐洲各國紅十字會的努力下,收集了大筆捐款,為蘇聯上百萬災民提供了衣著和食糧。
由於南森在拯救難民方麵作出的卓越貢獻,1922年,他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他把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國際難民的救濟事業。
英國公主冒險探南極
在一個世紀以前,英國一位著名的探險家率領著七名隊員,在南極探險,他們返回途中,遇到了零下88攝氏度的惡劣天氣,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最終將寶貴的生命留在了南極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這位著名的英雄人物,就是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他的英雄事跡,不僅鼓舞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南極探險者,而且也令英國公主安妮心生敬慕。
英國的安妮公主,一向都富有冒險精神。在斯科特南極遇難的第100周年紀念日裏,她懷著對斯科特的崇敬之情,慎重地開始了自己的南極之旅。
安妮公主首先抵達了新西蘭南部的克賴斯特徹奇市。根據安排,她在那兒換上特殊的防寒服,並將針對南極洲的特殊天氣,進行一係列的生存訓練。如果在南極麥克默多科考察站的條件允許,安妮還將前往斯科特當年搭建的宿營地。現在,這個宿營地,已經被新西蘭作為了研究南極洲的重要基地。
一個世紀以來,南極羅斯海大陸架是通往南極洲的一個必經通道,在這裏,除了斯科特,還有很多其他的探險家,都搭建了自己的營地。這些營地,實際上也就僅僅是一些帳篷而已。這片營地,成為英國和新西蘭的南極洲遺產基金保護對象。作為英國南極洲遺產保護基金的讚助人,安妮公主計劃首先踏上這個千裏冰封的大洲,揭開斯科特百年祭奠的序幕,然後,她將籌得的1470萬美元的捐款,用來幫助恢複當年斯科特在大陸架附近搭建的宿營地,把這裏作為曆史遺產加以保存下來。
“水中惡魔”食人魚
食人魚分布在安第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圭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凶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成年食人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隻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泛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如果獵物在水中保持靜止,食人魚就不能發現獵物。即使在獵物身上有傷口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因為食人魚對人或動物的攻擊並不是依靠靈敏的嗅覺,而是憑借著水花和水裏的波動感覺獵物的存在。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他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幹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俗語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可是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卻生長著一種群居性的小魚,不怕大型動物,極具攻擊性。
那麼,這些湖泊和河流中究竟潛藏著什麼怪物呢?
美國探險家杜林專程進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隻大鳥企圖捕獵水中魚的情景。大鳥以俯衝的姿勢衝入水中,卻在水中掙紮起來,最後沉入水中。杜林非常驚訝,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把一頭山羊用繩子綁住推入水中。不到幾秒鍾,湖水便猛烈地翻騰起來。5分鍾後,他拉起繩子一看,隻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幹幹淨淨。
杜林在山羊的胸腔骨裏發現了幾條形狀怪異的小魚,它們掉在草地上亂跳,碰到什麼咬什麼。它們的頭部兩側呈黑色,腹部橙黃色,僅6厘米~7厘米長,奇怪的是小魚的嘴裏卻長著兩排像利刃般鋒利的牙齒。
經研究發現,這正是亞馬遜河流域特有的“食人魚”,當地人稱“水鬼”。
我們成群結隊的時候不可一世,但一離開群體,被放到魚缸裏時,就會變得膽小如鼠,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了!
食人魚為什麼這麼厲害?這是因為它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麵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麵,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魚的生活按屬分是群居性和獨居性,群居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最小6隻也可成群,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進攻目標。但是它的視力較差,靠鐵餅一樣的體形區分同類。
食人魚有膽量襲擊比它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而且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圍剿戰術”。當它們獵食時,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衝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後讓開,為後麵的魚留下位置,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食人魚為何難以稱霸亞馬遜?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麼厲害,為什麼亞馬孫地區的動物不會被它掃蕩光呢?
食人魚的主要食物當然不會是落到水裏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獵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頓,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各種魚類。
然而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孫流域的河流裏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厘米。
食人魚的遊速不夠快,這對於許多魚類來說無疑值得慶幸,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極快。遊速慢的原因歸咎於食人魚的那副鐵餅狀的體型。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什麼沒有賦予它一副苗條一點的身材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所有種類的食人魚相互辨認的一個外觀標誌,這個標誌起到了阻止食人魚同類相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
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遊到最底下的一條食人魚腹下,不管食人魚怎樣遊動,它都與之同步動作。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而且在且在亞馬遜河殺手排行榜上刺鯰排第一,食人魚隻排在第四。
食人魚還有一種獨特的稟性,隻有成群結隊時它才凶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裏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麵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裏,隻要不在水裏劇烈抖動或激起水花,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
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亞馬孫的恐怖”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裏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
烏克蘭有關魚類專家在查看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捕捉到的食人魚後認為,這些不速之客是被人為放生的,春季以來烏克蘭河水和湖泊的水溫能夠滿足食人魚生存的需要,因此它們被放生後能自由地生存並開始繁殖。雖然等到冬天水溫下降後這種熱帶魚會被自然凍死,但今年夏天和秋天這段時間如果不捕殺它們的話,這種魚還是會對水禽和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在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傷人的事件是較少見的,在我國非官方引進作為觀賞魚已經有十多年的曆史。近來由於無知的新聞媒體炒作在魚市上已經非常少見,且因為外形不大好看,隻有喜愛它的專業魚友手中才能見到。最低的價格都在百元以上,珍稀品種如“紫羅蘭”則高達萬元難求一魚。市場上常見的幾元一條稱為食人魚的大都是它的近親紅腹鯧。是我國早年作為食用魚從巴西引進的。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裏,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鍾就被凶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隻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凶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