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親逼試

陳留郡蔡家莊,有個書生叫蔡伯邕。這書生生得聰明,又愛讀書,在陳留一帶很有才名。他的父母,都已年滿八十。伯邕剛剛娶了妻子,姓趙名五娘。五娘也很聰明伶俐,不僅喜愛讀書,還能畫畫,又愛音樂,彈得一手好琵琶。夫妻結婚後,十分恩愛。這天是蔡父的八十歲生日,蔡伯邕給父親祝壽。五娘親自蒸了壽糕,壽桃,蔡伯邕準備了壽酒,在家裏擺起了喜宴。夫妻先給爹娘磕了頭,然後敬酒祝壽。蔡父蔡母看著這樣好的兒子媳婦,高興地嘴都合不住了。伯邕和五娘一同舉杯:“祝願二老壽如南山鬆柏!”蔡父說:“你們有這樣的孝心自然好,我還盼望伯邕兒能忠孝雙全。”蔡母問:“老頭子,怎樣才算忠孝雙全?”蔡父說:“能給朝廷盡忠,又能給父母盡孝,就是忠孝雙全。咱蔡家沒有出過做官的人,伯邕飽讀詩書,應該求取功名,得個一官半職,咱蔡家的祖宗也跟著光榮。”蔡母問:“求取功名,可是要上京趕考?”“不上京赴考,去哪裏求功名?朝廷每隔三年,開一次考場,全國的讀書人想求功名的都去考試,考中的就可以做官。今年又是考試的年頭,我已托人在陳留城裏給伯邕報了名。”

蔡伯邕聽爹說給他報了名,心裏很不樂意。他不是不願去考試,是因為爹娘都年滿八十,身體又弱,五娘剛過門不久,他要去趕考,山高路遠,一年半載不能回來。真要考中了,說不定分派到哪裏做官,兩個老人上了年紀,帶到外邊很不方便,留在家裏誰來照顧?他暗暗埋怨父親。可是正給父母祝壽,大喜的日子,怕惹父親生氣,沒有言語。蔡父看出了兒子不高興,問道:“伯邕,你莫非有什麼心事?”“爹娘年紀大了,孩兒離開家,實在放心不下。”蔡母插嘴說:“老頭子,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該多好,非叫孩兒去趕考,這樣大的事,也不商量一聲!”蔡父說:“你知道什麼,有什麼好商量的,這個家裏我當家!”本來很高興的祝壽酒宴,卻鬧得不歡而散。

陳留郡將蔡伯邕的名字轉報上司,不久,上司派人來催蔡伯邕進京考試。伯邕把來的人打發走了。他正要找爹去說這件事,蔡父卻來問他:“聽說上邊催你去進京考試?”“爹,孩兒想今年不去。”“為什麼?”“孩兒還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爹娘年已八十,身體又虛弱,正用孩兒在跟前伺候。一進京就要去一年半載,萬一爹娘有個三長兩短,後悔就來不及了。”

“我兒說得對,咱家隻有一個孩兒,又沒有七子八婿,你為什麼非逼他出門?再說,兒子成親還不滿兩個月,你就忍心把他小兩口拆開?”蔡母也出麵替蔡伯邕講情。蔡父早就疑心兒子,說是為了照顧父母,實是舍不下新婚妻子。便道:“我知道他舍不開夫妻的恩愛,為人應該立大誌,從前大禹治水,娶妻剛四天就離開了家。以後三過家門也顧不上進家。他想當戀巢的家雀,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蔡家的鄰居張太公,聽見蔡家吵嚷,也過來勸解。知道是蔡父在勸蔡伯邕進京趕考,也幫著蔡父說話:“伯邕,你不必掛念你父母,這裏還有我。雖說我也六十了,總比他們還年輕,你就放心去吧。你有才華,一定能金榜得中。”蔡伯邕見父親這樣固執,張太公也勸說自己,沒好再說什麼,便登樓回到自己的屋裏。

五娘在樓上早聽見公公跟丈夫吵嚷,婆婆幾句話,把公公的火引到了她身上。好像丈夫不願進京趕考,都是她從中阻攔。她想下樓分辯幾句,怕公公婆婆說不像個新過門的媳婦,隻好忍著氣在樓上聽著。她見蔡伯邕上樓,便嗚嗚地哭起來,伯邕拉過五娘,關切地問:“娘子,你為什麼哭?”“你們在院裏吵翻了天,你當我沒有聽見?”“爹逼我去進京考試,我本不願去,爹說我戀著娘子,說得我有口難言!”“公公沒有做過官,一心盼著他的寶貝兒子求個一官半職。他全不想父子之間的情意,夫妻之間的恩愛。他想的是光耀祖宗,讓死人享福,叫活人受罪!”“娘子輕一些,不要叫爹聽見。聽見了又是一場氣生。”五娘問:“你的主意是去還是不去?”蔡伯邕為難地說:“父母之命,我怎敢違抗?隻怕是由不得我做主。”趙五娘不能再說什麼,低下頭暗暗流淚。

蔡伯邕離家這一天,蔡父蔡母都到門口給兒子送行。蔡父再三囑咐兒子,不必牽掛家裏,要專心考試,父母等著他的喜報。五娘戀戀不舍,蔡伯邕前邊走,她在後邊跟著,一步一步送到了村口。五娘囑咐伯邕:“路上多加小心;到了京城,考不中早早返鄉。如高榜得中,早送喜報來,免得父母妻子盼望。”蔡伯邕囑咐五娘:“我離開家,奉養老人的擔子,全落在你的肩上。要記著爹娘的飲食,記著給老人加減衣裳,要記著……”五娘嗔怪地打斷他的話:“就記著老人,對我一句話也沒有!”

張太公和鄉親們也到村口送行。趙五娘見送行的人多,自己悄悄回到家裏,登上閣樓遠遠望著蔡伯邕。她拿起琵琶,邊彈邊唱抒發心裏的痛苦:“萬裏山河萬裏愁,一樣的心事兩下憂!我這裏琵琶輕撥難盡意,他那裏人行十步九回頭。從今後,為叫雙親心歡喜,暗含眼淚不敢流。”

二、朝廷逼婚

蔡伯邕離開家,跋山涉水,來到京城,剛趕上考試的日期。伯邕才思敏捷,書讀的多,三場考過,被考試官取成頭名狀元。按照朝廷的規矩,狀元要帽插金花,身穿紅袍,騎上高頭大馬,遊街誇耀,引得上萬人觀看,然後還要到宮中赴宴。宴席設在皇宮杏園。這時正當杏花盛開,杏林像雪堆玉雕,因此叫“瓊林宴”。有時候,皇帝還要親到宴席。這次瓊林宴上,皇帝見蔡伯邕人才出眾,忽然想到一件事:他朝裏的牛丞相,有個女兒,長得十分美貌,文才又好,牛丞相把女兒當成掌上明珠。如果讓蔡狀元與牛小姐結成夫妻,真是天生的一對,牛丞相一定樂意。皇帝便把這個意思告訴了牛丞相。牛丞相一聽,自然依從,便派了一個媒婆,去到狀元府上提親。

蔡伯邕中了狀元,被朝廷封作議郎,這是個閑散的官兒。他不在乎官大官小,隻是思念家中父母和愛妻五娘。這些天,白天身在繁華場裏,夜晚從夢中回到家鄉,又看到爹娘的歡笑,聽到五娘的琵琶聲。他要寫封家信,盡快捎回去,免得二老和五娘掛念。這天正要寫信,忽然來了一個陳留的老鄉,說是來京城辦事,馬上要回去,問狀元老爺有沒有信捎。蔡伯邕問了問這個人,他對陳留很熟悉,確實是自己的鄉親。機不可失,便寫了一封家信,托他捎回去,還給他一些散碎銀兩。蔡伯邕哪裏知道,這人是個騙子手,專靠誆騙謀生。他得了銀兩,離開狀元府,便把蔡伯邕的家信撕碎,又去誆騙別人去了。

丞相府派來的媒婆,到狀元府拜見了蔡狀元,說明來意。蔡伯邕聽說要給他提親,而且說的是牛丞相的千金小姐,忙告訴媒婆,他家裏已娶了妻室,夫妻很和美。媒婆想,這都是皇帝的旨意,隻看狀元人品好,也不問個青紅皂白。丞相派她來,把她夾在了中間。她想了想說:“狀元老爺,這好辦,當官的誰沒有三妻四妾。你答應了親事,我回去稟明丞相,成親後,小姐作正妻,你家裏的娘子當妾小。我想丞相和小姐會答應的。”蔡伯邕說:“我不想要三妻四妾。”“莫非狀元爺是怕小姐長得醜,我在相府見過小姐,那真是花容月貌,世上少有,一定配得上狀元爺。”“請你回稟丞相,我蔡伯邕不貪美貌,也不攀富貴。”媒婆聽蔡伯邕話說得斬釘截鐵,便搬出了皇帝:“狀元爺,你也許還不知道,牛小姐的親事,是皇上親口說的!”媒婆想,看你再說什麼。誰知蔡伯邕並未被嚇住:“既是這樣,明天早朝,我要向皇上辭掉官職,一並辭去婚事,即刻回家奉養雙親。”

媒婆提親未成,碰了一臉灰,回到相府,見了牛丞相,加枝添葉說蔡伯邕不通情理。牛丞相大怒:“好你蔡伯邕,竟敢蔑視丞相!我的名聲,誰不尊敬,多少豪門貴戚前來求親,都被我一一拒絕。皇上賜你婚姻,你卻要辭婚,還要辭官,我非要你做我的女婿不可!”牛丞相想,你明天早朝,要辭官辭婚,我來個先下手為強,我向皇上寫一道本章,料想皇上不會向著你!”

第二天早朝時分,眾官員早已等候在午門外。金鍾三響,午門大開,官員們按次序來到殿前。蔡伯邕低頭跪在玉石階下,雙手將辭官的本章,遞給了黃門官。黃門官是專管傳遞本章的。他把本章呈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也不看,便用朱筆在本章上批了八個字:“辭官不準,擇吉完婚。”黃門官把本章複給了蔡伯邕,蔡伯邕不敢再說什麼,散朝後回轉狀元府,心裏悶悶不樂。這是皇帝賜婚,他怎敢不遵!隻好聽候相府擺布了。吉日到了,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丞相府大隊人役,打著旗傘,抬著花轎,到狀元府迎親,蔡伯邕隻好上馬。他像木偶一樣,進了相府。叫跪便跪,叫拜便拜,與牛小姐結成夫妻。

自從蔡伯邕當了丞相府的女婿,每天愁眉苦臉,越發想念父母和妻子五娘。上次托那個陳留老鄉捎回的家信,也不知捎到了沒有?家裏一直也沒有回信來。這天他又寫了家信一封,給了相府的管家,命他交郵傳送往陳留。這個管家不敢自己做主,把信交給牛丞相。牛丞相還在恨蔡伯邕沒有痛快地答應婚事,想信一定是寫給他前妻的,便將信扣起,沒有交郵傳遞投。

三、五娘侍親

自從蔡伯邕離家後,陳留遇到一場大旱災。從春到夏,沒有下一滴雨,莊稼顆粒不收。趙五娘眼看著家裏不多的存糧,一天比一少。兩位老人又時常鬧病,總想吃點可口的飯食。趙五娘隻好把自己結婚時買的衣服首飾,變賣成錢,給老人買些吃食。眼看這些錢也花完了,五娘實在沒了辦法。剛過門的媳婦,又不好張嘴向別人借。這天聽說義倉放賑,救濟災民,她對公公說,要去義倉借糧。蔡父自己去不了,又不願叫媳婦拋頭露麵,後悔不該逼兒子去趕考。左思右想,沒有辦法,還是讓五娘去借糧。

趙五娘來到義倉,倉裏的糧食已不多了。她借了五升稻子,背了往回走。不想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壞人,見趙五娘背了半口袋糧食,奪了就走。五娘大喊:“來人哪!有賊搶我的糧食啦!”任憑她喊破嗓子,也沒有人來幫助,五娘眼看著那個人背著糧食跑了。五娘沒借回糧食,連口袋也丟了,見路旁有口井,就坐在井邊哭起來,真想跳進井裏淹死。正哭著,公爹慢慢悠悠來了。蔡父因媳婦沒出過門,放心不下,來接五娘。見媳婦坐在井邊哭,問出了什麼事?五娘哭著說借的稻穀被人搶去。蔡父兩腿發抖,幹生氣沒辦法,隻能向兒子撒氣:“蔡伯邕,你這不孝順的東西!你怎麼一走不回來呀!”

兩個人正無路可走,張太公挑了一擔稻穀過來了。他問明情由,對五娘說:“伯邕離家時,我答應過他。你家有難處我來幫助。沒了糧食吃,你也不向我說一聲,不要哭了,扶著你公公回家,我把糧食送到你家裏去。”說完,挑著擔子前邊走了。

從這兒以後,五娘見家裏沒糧食了,便找張太公去借,一家三口勉勉強強活下來了。張太公借給五娘淨米,有時候也讓五娘裝幾升稻穀。五娘把穀子背回家,便自己在碓臼裏舂,舂掉糠皮,經過揚簸,把糠皮和米分開。五娘把米放進瓦罐裏,糠也舍不得扔掉。她把米煮成粥,給兩個老人吃。把糠放進碓臼,再舂成糠麵,和上一些野菜蒸熟後自己吃。這種東西,又澀又苦,很難下咽。五娘不敢叫兩位老人看見,隻能瞞著他們,在沒人處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