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間真情2
母親咬指,兒子痛心
周朝有個名叫曾參的人,字子輿,侍奉父母極盡孝道。父親去世後,更加細心周到地服侍著年邁的母親。
有一天,曾參正在山裏打柴,家裏突然來了一個客人,母親無力招待,一時手足無措,巴望著曾參快點回家,又總不見他的身影。她焦急萬分,情急之下狠狠地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常言道:“十指連心,母子是命。”正奮力砍柴的曾參忽然心痛難忍,想念起家裏的母親,背起柴薪飛奔回家。
一進家門,隻見母親坐著呆望門外,忙跪問有什麼事情。母親告訴他:“剛才家裏來了客人,我沒辦法接待,急了咬自己的手指以引起你的注意,讓你早點回來,你快去招待客人吧。”
後來,曾參跟隨孔子遊學到楚國,一天又忽地心痛起來,於是急忙告辭老師回家,問母親有什麼事情。母親說:“我思念你心切,又不知你什麼時候回來,又愁又急,無可奈何之中又咬了手指,不料你果然回來了,這樣我的心也就寬慰了。”曾參羞愧難當,自此終日侍奉在母親身邊,不再外出遠遊。
最後一份報紙
從一個飯局上下來時已是晚上9點多鍾了,頭昏得厲害,又沒有出租車,我隻好順著公園邊上的環形路,高一腳淺一腳地往家去。走到一棵樹下,一個影子忽然從樹根下站起來,嚇了我一跳。
借著路邊的燈光,睜著朦朧的眼睛看了看:是個女孩,10來歲的樣子。我清了清嗓子,鎮定一下情緒,正準備走,那孩子在我身後喊:
“叔叔,叔叔,你等一等。”
我停下腳步,回過頭來。
“叔叔,你能不能幫我在那個報亭買張報紙?”
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前方50米的地方果然有個報亭。
“買報紙?”我有些詫異。
“嗯,買張《××晚報》。”孩子邊說邊將一枚硬幣放在我的掌心。
我更奇怪了,心想:你怎麼自己不去呢?但我沒說出口。天這麼黑,我一個大人,對孩子的這一點小要求都不能不滿足嗎?拿著錢,我就過去了,將1元錢遞給那個婦女,取了報紙,轉身往回走。
那個孩子還是站在樹底下。“你怎麼站在樹底下呢?”我問。
“我怕被我媽媽看到了。
“你媽媽?你媽媽在哪?”
“就是那個賣報紙的人。”
我的酒醒了大半。“你怎麼從你媽媽那兒買報紙呢?”我怔怔地看著小女孩,問。
小女孩低頭摩挲著手上的報紙,說:“我晚上給她送飯時,她還剩下一張報紙,說不賣掉,明天就沒有人買了。我在這裏等她一個小時了,她肯定賣不掉了。”
我看著小女孩,嘴上說不出話來……這時候,她的媽媽已在打烊了。小女孩把報紙往我手裏一塞,“叔叔,給你看吧。我回家了。”說完,她從樹底下跑開了。
母親的責任
幾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超級市場的玩具櫃台上忙著接待顧客。大廳裏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這時,一位30多歲的女人走了過來,身後跟著一個大約7歲的小男孩,模樣像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
這位女士用懇求的語氣對我說:“小姐,您能抽點時間聽一聽我兒子說的話嗎?”
我立即走出櫃台,蹲下來問小男孩有什麼事。隻見他的小嘴緊閉著,兩眼盯著鞋子,一雙小手在輕輕地發抖——他手裏拿著一個當時深受兒童喜愛的“機器人”玩具,這種玩具正是在我的櫃台上展銷的。
“快點說!小姐沒有閑工夫等你,你快點說!”他的母親聲色俱厲地嗬斥道。
突然間,氣氛變得緊張起來,母親氣得直掉眼淚,男孩也哭了起來。我頓時感覺到,可能發生了什麼要緊的事情,自己必須耐心地聽完這個孩子要說出什麼話。這或許與母子倆都有著切身的利害關係,甚至可能比這還要重要,重要得將會影響這個小男孩的生活和成長……
過了幾分鍾,在我耐心、親切的詢問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結結巴巴地說:“小……姐,我沒……沒想……拿走,還……還想……送回來,對……不不……起。”他邊說邊把那個裝在皺皺巴巴的包裝盒裏的“機器人”玩具遞了過來。
我終於弄懂了是怎麼一回事,接過了“機器人”玩具,並微笑著用手撫摸著小男孩的頭。這時,小男孩的母親才輕輕地歎了一口氣,並要我把玩具部的經理請來,她得把這件事情講清楚,還要賠禮道歉。
這位母親對自己孩子偷拿玩具的做法,使我很受感動,我深深體會到一位母親的高尚情操對孩子的影響,也更理解了她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高度重視和強烈的責任心,因為,這就是真正的母愛!我有些激動地說:
“大姐,不必了,這個玩具我收回就行了,讓這件事成為您、我,還有孩子咱們三個人的共同秘密吧!既然孩子明白了,也知道自己錯了,這就夠了。”
一晃幾年了,那位女士離去前幾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經常在我眼前閃現。
做媽媽的媽媽
看電視媒體采訪一對母女,女孩今年有18歲了,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齡,可是因為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導致重度殘疾,隻能躺在床上,孩子的母親數十年如一日地細心照顧著她。
說起母親對自己的嗬護與關愛,女孩幾次都哽咽了,說不下去。母親坐在旁邊,緊緊握著孩子的手,看見孩子哭,就幫她捋捋頭發或是輕輕拍拍她的背。采訪快結束的時候,主持人問孩子最大的心願是什麼,說如果有可能會幫助她實現。女孩沒多想就說:“我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可惜永遠實現不了,可是我依然想說出來——我想做我媽媽的媽媽。”這個心願確實很新奇。主持人忍不住問為什麼?孩子說:“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我也就可以有機會、有能力,像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好好照顧媽媽,就像媽媽照顧我一樣。我覺得隻有這樣的方式,才能報答母親的恩情。”所有人都被感動了,而那位母親更是熱淚盈眶。
愛的另一種方式
一個可愛的孩子走了,他是溺水走的。他出門的時候,對母親說要到同學家複習功課。誰知他出門後,就永遠沒有回來。
那天,他和同學做完了功課,沒有回家吃飯,而是在河邊玩耍,卻不知為何掉入了河中。等到有人發現時,他們已在靜靜的河裏躺了很久了。一切都晚了,孩子打撈上來,發現他緊緊地抓著同學的手,他的父親用了很大的勁也無法將他們分開。
記者來了,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判定孩子是救同學才死的,因為他拉著同學的手。這是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報紙第二天就刊出這則新聞。在很短的時間內,全縣的人都知道了這個可敬的小男孩的名字。不久,學校授予他“優秀少先隊員”的稱號。許多人自發地到男孩的家中慰問,送去了他們的心意。還有那位同學的父母,更是在男孩的父母麵前痛哭,他們說咱孩子對不起這男孩,更對不起你們。同樣是父母,他們除了承受喪子之痛,還要承受良心上的不安。
這對男孩的父母是一種安慰。但是,他們卻時刻在懷疑,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去救人,因為,孩子從小就很怕水,也不會遊泳,他不會冒險跳入河中救同學。他們想知道孩子是如何死的。
帶著疑問,他們找到了一位目擊婦女,婦女回憶說,那天她在摘桑葉,看到兩個孩子在采桑椹,河邊有一株野桑樹上結滿了果實,我看到一個孩子把身子伸向河中,另一個孩子用手拉著他。過了一會,她發現兩個孩子不見了,她以為他們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