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語文學習故事3
宰相的心胸
大家都知道“宰相肚裏好撐船”這句俗語的意思,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曆。
原來在三國時期的蜀國,有一個氣量寬宏的大臣,他就是蔣琬。蔣琬,字公淡,湖南湘鄉人。他在年少的時候就因才能聞名一方。
劉備入蜀,任命他為縣令。蔣琬十分委屈,覺得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便終日酗酒,不理政事。有一次劉備出巡,正好發現蔣琬爛醉如泥,無法出來迎接。劉備不由得大怒,下令要處死蔣琬。幸好諸葛亮及時勸阻,他對劉備說:“蔣琬是做大事的,讓他做一個小小縣令實在是太屈才了。請求主公饒恕他,日後他定當奮力報國。”
劉備聽了,就赦免了蔣琬。從此之後蔣琬工作勤勤懇懇,再也不借酒澆愁了。不久,劉備將他調至京師,升為尚書郎。等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就直接把蔣琬提上來當自己的副手。諸葛亮對蔣琬十分信任,並在自己率軍出征時,將後方大事托付給蔣琬。
蔣琬一心想報答諸葛亮的恩德,加上自己確有非凡的治事才能,把後方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果然不負諸葛亮的期望。諸葛亮非常滿意,在臨死前,推薦蔣琬做了自己的繼承人,由此蔣琬開始主持朝政。
蔣琬雖然受到諸葛亮的極力推崇,但畢竟資曆淺,加上諸葛亮功績顯著,難免會有人不服。朝中有個楊敏,平時高傲自大、目中無人,對蔣琬十分不服氣。
有一次,幾個官員在一起閑聊,說起了蔣琬。其中一個人說道:“蔣大人真是治國有方,大小政事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難怪諸葛丞相那麼器重他。”
另一個人附和道:“是呀!蔣大人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過也多虧諸葛丞相慧眼識人。若不是諸葛丞相以前極力勸阻先帝,蔣大人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
“諸葛丞相和蔣大人真是國家的棟梁呀!現在諸葛丞相仙逝了,蜀國就靠蔣大人來治理和興旺了。”
這時,一直坐在角落,半天不說話的楊敏突然冒出一句:“誰能比得過諸葛丞相英明呢?我看這蔣大人,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過如此,哪能與諸葛丞相相提並論呢?”
眾人聽了,都覺得楊敏目中無人,太過自大了。
有一個與楊敏不和的人,悄悄地把這事告訴了蔣琬,並說:“這楊敏也太目中無人了,竟然敢誹謗蔣大人您。對這種人應該給予懲戒,以示大人您的威嚴。”
沒想到蔣琬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十分坦然地承認說:“論才能,論德行,我都與諸葛丞相相差甚遠,楊敏說得一點兒都沒錯。”然後又對這個告密的人說:“大家在一起聊天,難免會議論別人。以後這些事情,就不要來報告我了。”這人不但沒告成密,反而被委婉地批評了一通,覺得十分無趣。不過他並不認為蔣琬對楊敏的話是一點兒都沒在意,隻不過是為了在別人麵前裝大度,擺擺樣子而已。
後來,楊敏不知做了什麼錯事,被捕下獄了。人們認為楊敏曾經得罪過蔣琬,這次是必死無疑了。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蔣琬一點兒都沒有記仇,他秉公執法,並沒有借機處死楊敏。
後來,這件事漸漸地傳了出去,人們都說蔣琬是“宰相肚裏好撐船”。
“還”字引起的官司
1997年9月15日,張某騎自行車行駛時被王某駕車撞傷,經交警部門調解處理,王某賠償張某醫療費6700元,並在欠條上注明欠款數額和日期。1998年5月13日,王某到張某家還款時,在欠條下方寫下“還欠款伍仟柒佰元整”,但未簽名。後張某索要欠款時,因王某稱已還款5700元而發生糾紛。張某訴至法院,請求追回尚欠賠償費5700元。
因欠條上寫的“還欠款伍仟柒佰元整”的“還”字是多音字,而爭議的焦點就在這個字上,究竟是“hai”還是“huan”?張某提供不出充分的證據。8月28日法院隻得作出駁回其訴訟請求的判決。
楊修巧解字
三國時候,曹操有個謀士叫楊修。他聰明穎悟,智識過人。曹操曾經建造了一座相府花園。花園門建成後,曹操親自去看。手下人說:“請丞相看看這座門建的合適不?如果有毛病再改建。”曹操看了一會,也不說園門建的怎樣,隻是取筆在門上寫一個“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知道曹操的意思,很是著急,害怕沒有按照丞相的要求進行改建將會受到責備,於是就請教相府的眾謀士。別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唯有楊修說:“這是件容易的事。‘門’中‘活’字,乃是一個‘闊’字,就是丞相嫌園門太闊。”眾人聽後,都說有道理。於是,重新改造園門,改造完畢,又請曹操來看。曹操看後很滿意,問道:“這是誰猜著了我的意思?”手下人說:“是楊修。”曹操當眾把楊修誇獎了一番。
還有一次,有人從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3個字,放在桌上。眾人見了都不了解丞相的意思,放了幾天沒人敢動一下。這時,楊修看見了,什麼也不說,竟然把裝酥的盒蓋掀開,用湯匙分給眾人,每人吃一口。事後,曹操問楊修:“你怎麼把我的盒酥分給大家吃了?”楊修說:“丞相在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能違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滿意地點點頭。
原來,曹操所寫的“一合酥”,就是將“合”字拆為“人一口”,通讀起來就是“一人一口酥”。
多寫一撇打了敗仗
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發了蔣馮閻大戰。以馮玉祥、閻錫山為一方,以蔣介石為一方,在河南省南部擺開了戰場,雙方共投入了100多萬兵力。
戰前,馮玉祥與閻錫山約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陽會師,然後集中兵力殲滅蔣軍。但是,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在擬定命令時,把“沁陽”寫成“泌陽”,多寫了一撇。碰巧,沁陽和泌陽都是河南省的一個縣;隻不過,沁陽在黃河北岸,而泌陽卻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兩地相距數百公裏。這樣,馮玉祥的部隊就錯誤地開進泌陽,沒能和閻錫山的部隊會合,貽誤了聚殲蔣軍的戰機,讓蔣軍奪得了主動權。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戰中,馮閻聯軍處處被動挨打,以失敗而告終。如果參謀不多寫那一撇,馮閻聯軍順利會師,聯合一起打擊蔣軍,中原大戰的結局可能就得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