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語文學習故事7
——詞的比喻義和比喻用法
詞的比喻義和詞的比喻用法不是一回事。請看下麵一則對話:
“在公司裏我是頭。”公司經理對他的朋友說。
“這我相信。可在家裏呢?”朋友問。
“我當然也是頭。”
“那你太太呢?”
“她是脖子。”
“為什麼呢?”
“因為頭想轉動,得聽從脖子的指揮。”
“頭”是人或動物器官的名稱。指人身最上部或動物最前部長著口、鼻、眼、耳等器官的部分。“在公司裏我是頭”的“頭”,指部門或單位的領導、負責人,用的是“頭”的比喻義。在家裏“我當然也是頭”,太太“是脖子”,其中的“頭”和“脖子”是修辭上的比喻用法,比喻此人在家裏怕老婆。圍著太太轉,就像“頭想轉動,得聽從脖子的指揮”一樣。再如:
哥哥:“今天還要我幫你做作業嗎?”
弟弟:“不敢要了,昨天你把‘一頓飯’寫成‘一噸飯’,同學們都笑我是個大飯桶。”
“飯桶”,裝飯的桶,比喻無用的人。上文“大飯桶”用的是“飯桶”的比喻義。又如:
公園裏,一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見麵。小夥子說:“你是溫暖的太陽,你是寧靜的月亮。你是美麗的星星裏閃閃發光的星星。”
姑娘問他:“你這是向我求愛呢,還是在給我上天文課?”
上文:“你是溫暖的太陽,你是寧靜的月亮,你是美麗的星星裏閃閃發光的星星。”是三個比喻句,“太陽”“月亮”“星星”在這裏是詞的比喻用法。
比喻是修辭格的一種,詞的比喻義是詞的轉義的一種,分別屬於修辭學和詞彙學兩個範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詞的比喻義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固定下來的意義,是社會普遍公認的,在一定時期不會發生變化。比如“飯桶”的比喻義是人們熟知並且經常運用,甚至比它的本義還常見。在運用中幾乎感覺不到它的比喻意味了。修辭上的比喻,詞義是臨時的,某詞在打比方時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是臨時賦予的,不是這個詞原來就有的意義。如“太陽”“月亮”“星星”是天體的名稱,各有其特定的意義。上文用“太陽”比喻姑娘溫存,用“月亮”比喻姑娘寧靜,用“星星”比喻姑娘美麗光彩。這些意義是詞的比喻用法,是臨時打比方。離開特定的上下文,比喻的意義和用法也隨著消失。詞的比喻義和詞的比喻用法之間也不是一點聯係都沒有。一方麵,詞的比喻意義是從詞的比喻用法發展而來的;另一方麵,從發展的眼光看,詞的比喻用法也有凝結成詞的比喻義的可能。
不是每一個詞都有比喻義,隻有多義詞才可能有比喻義,而單義詞沒有比喻義。不過,單義詞沒有比喻義,卻可能有比喻用法。例如“動脈”是專有名詞,屬於單義詞。如果說“京廣鐵路是貫穿我國南北的鐵路大動脈”,把京廣鐵路比作動脈,這就是“動脈”的一詞的比喻用法。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說話要看對象
中國有兩句俗話,叫做“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看人下菜碟”。這兩句話多含貶義,往往是用來指說那些逢迎取巧的人。但是,如果除了其中的貶義,這兩句話對於學習語言運用來說卻是很有指導意義的,那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看對象。
說話要看對象,意思是指要看對象的身份、地位、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等等。當我們與人說話的時候,必須了解對方的上述情況,然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表達方式,才能取得交際的成功。
比如有一個學生問一位教授:“你今年幾歲了?”教授聽了很不高興,不予理睬。這是為什麼?原來這個學生犯了說話不看對方身份地位及年齡特點的錯誤。首先,學生對老師(下對上)不能稱“你”,而應該稱“您”,因為“您”表示尊稱。其次,他問“幾歲了”,這在普通話中是對十歲以內的小孩的問法,這樣問一位教授,顯得十分沒禮貌。
日本一位教授舉過如下一個例子:
成人:貴庚幾何?
孩子:不知道。
成人:你有哪些雅好?
孩子:不知道。
成人:你的理想和抱負是什麼?
孩子:不知道。
很顯然,這次交際失敗了。究其原因,就在於這位成人沒有考慮對方是個孩子(涉及到年齡和文化水平)。這種情況在中國人對中國人說話的情況下,當然是笑話。但在外國人沒有學透漢語的情況下,是可能出現的。上麵三句問話如果說成下麵這樣,孩子就會聽懂了:
你今年幾歲了?/你都喜歡幹什麼?/你長大了想幹什麼?
說話時也要注意對方的性別。比如按照慣例,和女性談話時不該問人家的年齡和婚姻狀況。但有些國人(特別是農村老太太)卻不懂這個規矩,見了女孩子喜歡問:“姑娘多大了?有對象了沒有?”這在外國人聽來是很不禮貌的,就是有文化素養的中國人聽了,也會不高興回答的。另外,當麵誇女性漂亮,在中國人也是不習慣的,仿佛有居心叵測的嫌疑。但在外國人看來這是客氣的表現,還要答一聲“謝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