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常用詞語故事3

奉承

春秋時期,有一年周朝發生了內亂,晉國等一些國家派兵去幫助周天子。內亂平定後,這些國家留下一些軍隊駐紮在都城,幫助周朝維持穩定。

五年過去了,周敬王考慮到國家已經穩定了,想讓各國駐紮的軍隊撤回到本國去,並在撤離前幫助都城修好城牆,於是派大臣富辛與石張到晉國去交涉。

兩人到達晉國後,一方麵向晉國表示感謝,一方麵轉達了周敬王的心意。他們很委婉地說:“考慮到各國士兵的辛勞和遠離家鄉,打算請各國軍隊撤回本國。為了維護都城的安全,希望各國幫助把都城成周(今河南洛陽一帶)的城牆加高加寬一些。”

晉國的君臣對這一情況進行商議,範獻子對執政的魏獻子進言說:“與其在成周長期駐守,不如在那裏增築城牆以後撤軍,這既是天子的要求,也對我們有利。即使是以後再有事變,我們晉國也可以不再參加了。這樣各國諸侯都可以鬆一口氣啊!”

魏獻子覺得說得有理,就同意了這一意見。

接著,晉國派大臣伯音回答了周朝的使臣:“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於諸侯。”意思是說:周朝天子有命令,我們哪能不遵照執行而向各國諸侯報告哩!這樣周天子的意見得到了晉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同意。

幾個月後,魏獻子親自帶領一批人到了周朝的都城,他們會合了各國派來的官員,共同重溫了過去的盟約,商討了築城的計劃,做好了築城的準備工作。

史書在記載這段史實時,用了“奉承”這個詞。“奉”是接受,“承”是承擔、承接。“奉承”的本義是接受、遵照、執行。現在這詞的詞義有了很大的變化,變成了討好他人,向人獻殷勤的意思、常常把那種用好聽的話恭維人、向人討好稱為奉承,它帶有明顯的貶義。如:不會奉承,阿諛奉承等。

俯首

司馬談是西漢時期陽夏人,漢武帝時為太史令。他學問淵博,辦事認真,治學嚴謹。他有個兒子叫司馬遷,10歲時就能閱讀古代的典籍,如《春秋》、《國語》等。20歲時曾周遊天下,南到過長江、淮河一帶,到過大禹住過的會稽山,到過舜帝巡遊過的九嶷山;北去過齊國、魯國的故地,尋訪過孔子生活過的古跡,後來他還到過四川以南,到過昆明等地,真是見聞廣博。

有一年司馬談隨漢武帝東巡泰山去封禪(一種隆重的祭天的儀式),結果到了洛陽後就病倒了。無法再走,隻好在洛陽停留下來。

司馬談病在洛陽,而且越來越嚴重。司馬遷聞訊後,趕到洛陽看望父親。這時司馬談已經病危,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拉著司馬遷的手哭著,斷斷續續地說:“我的病是很難治好的了,我死後,你一定不要忘記我還沒有做成的一件事,這就是我一直想寫一部史書,可是現在無法去寫了啊!作為太史令,我不能將以前天子的功業記載下來,我始終惶恐不安呀,你一定要記住啊!”說完,淚流滿麵。

司馬遷認真地聽著,心中十分悲痛。他低著頭,流著淚說:“兒子愚笨不聰明,請讓我詳細地了解先人所編的曆史和典故,然後再如實地記載下來,不敢有所疏漏。”

司馬談去世三年以後,司馬遷被任命為太史令,他牢記父親的遺言,認真閱讀各種史籍、史料,了解各地的史跡,搜集各種傳聞,加以考證。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難,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這部作品完成了他父親的遺願,保留了從西周至漢武帝時期的曆史,是我國重要的曆史巨著,有著極高的曆史價值與文學價值。

“俯首”一詞就是描述司馬遷在聆聽父親遺命時態度的。“俯”的意思是把頭低下,它與“仰”是相對的。“首”就是頭。“俯首”就是低下頭。如:俯首沉思。它也往往引申為順從,如:俯首聽命,俯首帖耳等。

伏法

漢景帝的時候,竇太後很寵愛兒子梁孝王,曾有過讓他繼承皇位的打算。由於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後來隻好作罷。這梁孝王對反對者之一袁盎記恨在心,後來暗地裏派人刺殺了袁盎。

事件發生後,朝廷震驚,於是漢景帝派大臣田叔去調查處理。田叔經過一番努力,查清了事實真相,也獲得了刺殺的證據,於是返回京城,向景帝彙報。

景帝見到田叔後,首先問道:“事情查清楚了嗎?梁孝王有問題嗎?”

田叔回答說:“經過調查,梁孝王確實有罪,按照法律應當判決死刑。”

景帝又問:“有他謀殺的證據嗎?”

田叔沒有按事實一一彙報,他換了一個話題回答道:“我看,您對這件事也沒法辦啊!”

景帝一聽,很詫異,就反問道:“那是為什麼呀?”

田叔嚴肅地說:“如果梁孝王不償命,那麼漢朝的法律就得不到執行;如果真的伏法(犯法者被處死),那麼太後也會吃不香、睡不著啊!”

漢景帝聽後,頓時默默無語了,他確實沒法辦。

原來梁孝王與景帝都是漢文帝的兒子,為竇太後所生,而太後又極喜歡梁孝王,所以事情雖已查清,但就是沒法處理,最後隻能是不了了之。

田叔所說的“伏法”後來就成了一個詞語,至今還常用。這個詞在意義上今天和古代也沒有什麼變化。凡是犯人被執行了死刑就稱為伏法,是書麵語言。如:盜竊犯經法院判決後,已於日前伏法等。

風采

漢朝人霍光,字子孟,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兄弟。霍去病去世後,被封為奉常都尉,很受漢武帝的信任。漢武帝臨去世前,曾下詔授命霍光輔佐漢昭帝,所以漢昭帝時,霍光被拜為大將軍、大司馬,封為博陸侯,一時間權勢極大。

由於昭帝年幼,所以朝廷中一切大權實際上都由霍光掌握。不久,漢昭帝去世,又無兒子繼位,霍光與一些大臣就迎立昌邑王為皇帝。但這個皇帝隻知道享樂,根本不問政事,於是霍光又采取措施,廢黜了這個皇帝,另外迎立了一個皇帝,這就是漢宣帝。

雖然霍光權勢顯赫,但他還沒有太驕橫跋扈,執政20年中,他一直小心謹慎。他常常出入宮廷重地,也一直循規蹈矩,所以沒有什麼大的過失。史書上記載,霍光品行端正,沉著冷靜,辦事細致認真。他身長七尺有餘,眉清目秀,真是一表人才。每次出入宮廷,無論是上殿下殿,非常規矩,行步都很有講究,舉止十分得當。當時有官員偷偷地觀察他,果然絲毫不差。

對霍光的為人、做事,《漢書》上寫道:“初輔幼主,政由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這意思是說,當初輔佐幼主漢昭帝時,一切政令都由他自己決定,天下人都想見到他的風度神采。

“風采”一詞就是由《漢書》記載而留下來的。“風”是風度,指美好的舉止;“采”是神采,指動人的神態。“風采”就是風度神采,指那美好的舉止與姿態。如:風采動人,風采依舊等。

斧正

戰國時期,莊周作為老子學派的代表人物非常著名,人們稱他為莊子。他著有《莊子》一書,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在楚國的都城郢,有一個人用白色的灰泥粉刷房屋,一不小心,白泥掉到了地上,濺起了白色的泥點。一個泥點正濺在了這人的鼻尖上。那白泥在鼻尖上非常薄,就如同那蒼蠅的翼翅一樣,可是又非常的牢固,怎麼摳也摳不掉。

這人很苦惱,央求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求他用刀、斧削去鼻尖上這薄薄的白泥。

石匠請來了,他拿著一把鋒利的小斧站在這人的麵前,要求對方一定要站直,目視前方,全身一動也不能動。這樣刀斧下去,才能準確命中。這人也很勇敢,他挺著胸,抬著頭,目光平視,直直地站立著,紋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