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唐詩名句故事2

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天早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的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士人。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昌齡(約698-約756),另一位是他的朋友辛漸。

昨夜的漫江寒雨現在漸漸停了,寒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兩位朋友在這古代吳國的地方,俯視樓下滾滾流去的長江,望望西北麵的楚山,互相交談著。王昌齡說:“辛兄,這次一別,不知何日再能見麵啊。”原來,辛漸要從這裏渡江北上,取道揚州到洛陽去,現在船已經停泊在岸邊了。

辛漸說:“昌齡兄情深義長,你從江寧(今南京)送我到潤州,昨晚已在這裏為我餞行,今天又來送我,叫我如何報答呢!這回我們談得暢快,使我明白了這些年來你受到的委屈和折磨。希望你放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受到當時某些人的批評指責,甚至進行無中生有的誹謗。封建社會裏禮教嚴酷,他是豪放的詩人,不會死死地受禮教的約束,何況他的作品,無論邊塞詩或宮體詩中,都常常隱含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慨,有著譏諷的意味,因而動輒得咎也在意料之中。為此,幾年前他就被貶官嶺南,然後又被任為江寧丞,終是屈居在下級官吏的行列中。可是,王昌齡卻用淡然處之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無理指責和貶謫生活。此刻,他感到惆悵的,倒是辛漸走後,自己又少了一個知心朋友。辛漸知道,王昌齡在洛陽有不少親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外界不利於王昌齡的謗議。他便關心地問:“昌齡兄,我去洛陽,你有什麼話要我帶給那邊的親友嗎?”

王昌齡昂起頭,目光炯炯地說:“有!昨夜為你餞行,我做了一首詩。現在再做一首,一方麵為你送行,一方麵表表我的心跡。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好比是玉壺裏一片冰淩那樣的潔白,決不會被功名利祿的欲念和別人的謗議所左右的!”於是,他對著浩浩江水,朗聲吟了題為《芙蓉樓送辛漸》的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讚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操,多麼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哩!”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

王昌齡晚年時,又被貶到偏僻的龍標(今湖南黔陽)去當縣尉。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他回鄉途經亳州時,竟被刺史閭丘曉殺害了。

人麵桃花相映紅

崔護是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進士,曾任嶺南節度使。

他年輕時,到長安應進士試沒有考中,就在當地找個旅舍刻苦讀書,準備下一次再考。清明節這天,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崔護也趁此休息一下,獨自一人信步踱到長安南郊,觀賞春天景色。這樣東逛西遊,時間久了,崔護感到口渴難受。正好前麵有個村子,一家小小的莊院就在不遠處。他走近看時,院內花木茂盛,靜悄悄的不見人影。崔護上前敲了好一會門,方才有個姑娘從屋裏出來,在院門縫隙裏偷偷看著他,細聲細氣地問:“誰呀?”崔護忙說:“我叫崔護,是到長安來應試的士人,今天獨個兒出來踏青尋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給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話,回身從屋裏拿一杯水出來放在石桌上,開了院門讓崔護進內,又從屋裏搬出一把椅子,請崔護坐著喝水。

然後,這姑娘退到一棵盛開的桃樹旁,把身子微微斜靠著,臉上現上靦腆的神色,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魁梧英俊的崔護。崔護看到姑娘秀麗的容貌,在紅彤彤的桃花映襯下,顯得格外美豔,不覺產生了愛慕之情,便跟她攀談起來。可她卻一句話也不答,隻是含著微笑,注意地看了他好久。

崔護見天色將晚,就向姑娘道謝,告辭要回去。姑娘把崔護送到門口,脈脈含情幾次想要開口,終於沒有說,突然轉身急匆匆進屋去了。崔護也頻頻回頭張望,不勝依戀地離開了。以後,崔護心中老是忘不了這位姑娘,但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隻好專心攻讀,一次也沒有再上她家小院去。

日月如梭,第二年清明節又到了。崔護驀然想起了姑娘。這是,長期潛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難以抑製了,崔護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尋到那裏,隻見小院門牆依舊,門上卻扣著一把銅鎖。崔護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門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他寫完了,後麵又具上姓名,這才悵悵而歸。幾天後,崔護又去看望姑娘。他來到門前,聽得屋裏傳出哭聲,連忙敲門。有個老人出來,問道:“你就是題詩的崔護嗎?你可把我女兒害死了!”

原來,姑娘在崔護走後,非常思念他,前幾天與父親走親戚回家,看到門上的詩寫得情真意切,心裏更是難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過去。

崔護聽了,趕緊進屋扶起姑娘的頭喊道:“崔護在這裏!崔護在這裏!”昏過去的姑娘終於蘇醒了,崔護悲喜交集。老人見女兒和崔護這樣相愛,便讓他們結成了夫妻。

賈島推敲煉字

賈島(779-843)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後來聽從韓愈勸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複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牆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後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還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複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裏,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於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的士兵見賈島這麼放肆,已經衝進了第三節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麼無緣無故衝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於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並非有意衝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就最後定下來,成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改為“敲”字,是用來反襯李凝隱居地在萬籟俱寂中更見幽靜,也就是響中寓靜,這比在萬籟俱寂中無聲無息的推門要好。從此,韓愈和賈島便成了詩友。

賈島的苦吟,有時確有成效。他還寫了一首《憶江上吳處士》,其中兩句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不僅寫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繪得非常壯闊,但字句卻很簡練,也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嶺之中,有一條崎嶇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著一些衣衫襤褸的囚徒,其中有個手拄竹竿、腳步蹣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這是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由於一個案件的牽連,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經這山勢險惡、行路艱難的蜀道。

曆經千難萬險,他們來到高聳入雲的白帝城。這時,突然傳來一道聖旨,說是皇上已大赦這批犯人。李白開始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人們在歡呼雀躍,才醒悟過來。

第二天一早,他迎著曙光,乘上一條輕捷的小船,從長江上遊漂流而下,沿途的壯麗景觀目不暇接,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不絕於耳,他禁不住吟出《早發白帝城》詩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雖然活著回來了,但窮愁潦倒,貧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並不屈服命運的擺布,依然保持著灑脫、豪放的性格。當他住在安徽采石磯時,有一天夜裏,他興致勃勃地穿上當年在宮中空的錦袍繡服,踏著月光來到江邊,登上釣魚小船,倒了兩杯酒,邀請天上的明月來對飲。明月似玉盤,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飲一杯,神思飛揚,再飲一杯,熱血奔湧。他朦朧地看到水中圓月對自己含笑點頭,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撲通”一聲翻進了江中。後來宋朝時,有人針對此事作詩道:采石月下訪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黃巢詠菊花抒懷

唐代著名農民起義領袖黃巢(?-884),從小聰明。他作詩常別出心裁,與一般封建文人大不相同,風格剛勁豪放,氣魄闊大。

有一年秋天,黃巢家中庭園裏菊花盛開,他爺爺在園中設宴,召集子侄孫輩賞菊。喝了一會酒,爺爺乘興命大家聯句詠菊。一個個聯下來,輪到爺爺時,驟然間竟接不上了。那時黃巢還小,站起來說:“我代爺爺聯下去吧。”他馬上朗吟兩句:“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

哪知黃巢的父親聽了,急得怒罵道:“你這小子胡說八道!”伸手要去掩住兒的嘴巴,卻已經來不及。

黃巢心想:我不過說菊花能成為百花的首領,因為老天賜給它穿的赭黃色衣服罷了,有什麼不對!然而他卻不懂避忌,那“赭黃衣”是隻有皇帝才能穿的,這兩句詩倘若傳了出去,說不定就會惹下彌天大禍。這樣一鬧,聯句停了。

爺爺打圓場說:“聯句不聯了,還是罰這孩子做一首詩吧。”大家都同意,催黃巢快點吟出來,黃巢便從眼前景像起句,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