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見甘羅小小年紀,事情辦得如此利落,無不目瞪口呆。秦王則拍手笑著說:“甘羅,真有你的,本王今天為你記頭功!”然後秦王又為百官解圍說:“我大秦國一個小小兒童,就如此足智多謀,何況文武百官及廣大將士?”百官一聽,方才醒悟過來,立即和眾將士一起歡呼起來。
甘羅12歲那年,燕國為了討好秦國,把太子丹送到秦國做人質;秦國為了聯合燕國去對付其他國家,也想派個人到燕國去做宰相,以示平等友好。
但派誰去好呢?丞相呂不韋想,張唐是最好的人選。但張唐擔心去了以後,不知哪天秦燕反目為仇,自己就沒命了,所以一再推辭不去。為此,呂不韋愁得整天唉聲歎氣。小甘羅見到後,問他什麼事愁成這個樣子,呂不韋不耐煩地說:“你一個小孩子,乳臭未幹,問也無用!”甘羅笑道:“秤砣雖小,能壓千斤;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當初項橐七歲就能當孔子的老師,我今年12歲了,難道還不如七歲的項橐嗎?您說出心事,也許我能給您出點主意。”呂不韋見他出語不凡,便給他說了張唐不肯去燕國的事。甘羅聽後,一拍胸膛道:“這有何難,包在我身上了,您靜聽佳音吧!”
甘羅來到張唐府中,說:“您和武安君比,誰的功勞大?”張唐道:“我不如武安君。”甘羅又道:“過去的範雎和現在的呂不韋,誰更有權?”張唐道:“範丞相不如文信侯(呂不韋)。”甘羅道:“是啊!當年範雎派白起去攻打趙國,白起不聽調遣,結果被逼死;現在丞相讓您去燕,您因怕死不去,我看您在秦國也不可能活得平安了。”一席話,說得張唐毛骨悚然,冷汗淋淋,便對甘羅躬身下拜道:“是我一時糊塗,謝謝你的提醒。”
於是,張唐立即打點行裝,準備去燕國。
甘羅說服張唐後,又自薦自己先去趙國,為張唐鋪好去燕國的路。呂不韋喜出望外,趕緊報告了秦王。
秦王宣甘羅入宮,見他和七年前發放武器時相比,更加眉清目秀,英俊灑脫,非常喜歡,遂問道:“你到趙國要談些什麼呢?”甘羅胸有成竹地說:“這是到趙國以後的事了,我怎麼能未卜先知呢?隻不過到時見機行事罷了。”秦王聽他言之有理,便放心地讓他作為秦國使臣去了趙國。
趙王正在為秦燕和好而坐臥不安,忽聽秦國使臣來到,馬上率眾大臣出城迎接。但一見甘羅僅是十幾歲的孩童,又大失所望,便帶有幾分嘲弄地說:“難道秦國沒人了嗎?派個小孩子為使臣。”
甘羅見說,隨即答道:“秦王用人,因人而異,大人去辦大事,小孩去辦小事。對於趙國的事,小孩完全能辦得了,又何必勞駕大人呢?”
趙王見甘羅言辭如此犀利,便不敢小視於他,遂謙恭道:“小先生此來敝國,有何要事嗎?”
甘羅問:“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了嗎?”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又問:“還聽說張唐將要去燕國做相國了嗎?”
趙王說:“也聽說了。”
甘羅再問:“大王可知秦燕如此往來,其用意如何呢?”
趙王老實地回答:“不知道,請小先生明說。”
甘羅道:“燕國離秦國遠,趙國離秦國近,秦與燕友好而不與您友好,不就是想聯合起來攻打趙國嗎?我看您這個國王是做不長了。”
趙王一聽,非常害怕,忙說:“小先生可有良謀補救?”
甘羅道:“秦燕友好,秦國隻不過是想擴大自己河間一帶的地方,大王如果送靠近河間的五座城池給秦國,我就說服秦王與您友好而不親燕;到那時,趙國再去攻打燕國,您所得到的又何止五座城池呢?”
趙王一想,這個辦法對自己有利,便滿口答應下來,並馬上把五座城池的版圖拿給甘羅,還贈與他百金和兩對玉璧。
甘羅凱旋,秦王大喜,馬上取消了派張唐去燕國的決定,送回太子丹。趙國即刻派兵攻打燕國,得到30座城池,又把其中11座給了秦國。秦國不發一兵一卒,總計得到16座城池。秦王讚不絕口,為甘羅大舉慶功,並破格提為上卿。
徐稚解困
“有誌不在年高”是句成語,其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知識、學問和誌氣,並不和一個人的年齡成正比,而在於能否刻苦地學習與大膽地實踐。這個成語的來曆,最早出自東漢和帝時期一個大學問家郭林宗之口,是他對年僅11歲的孩子徐稚的讚譽。
徐稚,字孺子,出生於公元79年,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東漢隱士,有“南州高士”之稱。他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境貧寒。由於他生性機靈,勤奮好學,喜歡讀書,所以父母省吃儉用,也要供他去私塾讀書。當他十多歲的時候,便熟知《尚書》、《論語》、《孟子》和《春秋》,已是很有學問了,常常被鄉鄰們稱為“神童”。可是徐稚並不滿足,凡遇到有學問的人,他都虛心求救。正巧,鄰村有個大儒(即大學問家),名叫郭林宗,學識淵博,為人正派,不貪仕途,很受時人尊敬。徐稚聽說後,常去拜訪,也常常帶著史書中的疑難問題前去求教。郭林宗也知道徐稚有“神童”之稱,經過幾次交往測試,深知這孩子的確與眾不同,從內心裏喜歡他那種勤學好問的精神,故對徐稚總是有問必答,從不感到厭煩;有時還故意提出幾個問題和徐稚切磋探討,以達到啟發和引導的目的。
在徐稚剛滿11歲那年的一天,他又去郭林宗家拜訪,見郭林宗正指揮著他的三個兒子,準備將園子正中的一棵大樹砍掉,不由得感到莫名其妙。心想,這樹長著圓形的樹冠,長滿了墨綠色的葉子,像一把巨大的傘,夏日可以遮住太陽,冬天可以抵禦風寒,生氣勃勃,非常可愛;而且樹下是郭老乘涼讀書的好地方,自己也曾多次在這棵大樹下向郭老求教,還不少次聽到郭老稱讚這棵樹如何高大茂盛,可今天怎麼突然要砍掉呢?
徐稚想到這裏,急忙來到郭老麵前說:“郭老,您老人家平時不是非常喜歡這棵樹嗎?今日為何突然要把它砍掉呢?”
郭林宗說:“前些日子,我看到一本有關宅基風水的書,書中說院中栽樹不吉利,所以才下決心把它砍掉。”
徐稚問:“院子裏栽樹有何不吉利的?”
郭林宗道:“你想想看,四四方方的一個院子,正中種上一棵樹,那是個什麼字呀?”
徐稚說:“口中有木,乃為‘困’字。”
郭林宗笑道:“我學問高深,遠近有名,可如今卻連個差使都混不上,豈不是因為這棵樹把我‘困’在了家中麼?”
徐稚一聽,覺得一個大學問家,竟然相信這些無稽之談,不由得感到可笑,便想刺他一刺,保住這棵大樹。他想到這裏,靈機一動,決定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對付郭老。於是,他十分認真地對郭老說:“照您這樣說來,我們連房子也住不得了,要到露天去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