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強身健體1

荀子的養生主張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時趙國(今山西南部)人。中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戰國末期,封建社會已逐漸形成,荀子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維護新興的封建製度。他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統一的要求。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最後的一位大師。他批判地繼承了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傳統,又批判地吸取了道、法、墨各家學說,成為先秦時期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遺留下來的著作經後人整理成《荀子》一書,共20卷,32篇。

在荀子現存的著作中,除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美學領域外,也涉及到養生領域。他不算是一個養生家,但有些養生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

荀子養生思想比較豐富,歸納起來,其最大的特點是主張在“養”的基礎上要“動”。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荀子所說的“養”,指的是人類得以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質,包括衣、食、日光、空氣、水、居住設備等。“備”是齊全的意思。“養備”,即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界具有的為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動時”,就是經常活動身軀。在荀子看來,一個人如果在飲食、起居等生活方麵注意調養,並且經常進行身體活動,就不會得病,反之,就不能有健康的身體。荀子的這種“動以養生”的主張,既繼承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後來被寫進《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方法,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也概括了當時社會上一些“導引之士”、“養形之人”所實行的養生方法,包括“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等。實踐已經證明,荀子的這種動養結合的養生主張是十分正確的,是中國古代養生理論寶庫中的精華,為後來的養生家所繼承和發展。

荀子主張,凡養生的人要“重己役物”。“重己役物”的意思就是看重自己而役使外物。這是荀子針對一些人“以己為物役矣”,即自己被物質欲望所奴役而說的。荀子說這話的意思,是要人們正確對待人的欲望,不要因縱欲而危害身體、敗壞德行,最後成為一個“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的人,就是說,雖封為諸侯,稱為國君,但仍然和盜賊沒有什麼區別。荀子看到,“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即拚命追求物質欲望的人,內心沒有不憂慮的;成天憂心忡忡,肯定會影響健康。因此,荀子問道:“其求物也,養生也?粥(音玉,出賣的意思)壽也?”意思是,追求物質欲望,是為了保養生命呢?還是出賣生命呢?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張是針對那些“以己為物役”的人而言的,一個人不能整天不顧一切地追求物質,被物質所奴役,那樣會傷害身體,所以要克服“以己為物役”,要節欲。

荀子“重己役物”的主張,雖然重在安邦治國,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但在養生領域,它仍然不失為“養身”、“全生”、“盡年”的方法之一。

荀子重視養生,首先是由於他“貴生”,對“生”表現了強烈的追求與向往。荀子“貴生”,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以及對統一大業必將取得最終勝利的堅定信念。荀子“貴生”,但不貪生、偷生,必要時可以舍生忘死。這在兼並戰爭方興未艾、新興地主階級正為統一全國而征戰不休的戰國時期是積極的。

荀子養生主張的形成,是與他具有的“製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的自然天道觀分不開的。荀子認為,天是無意誌的自然物,它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的吉、凶、禍、福、病、痊、貧、富,全在人為而非天所決定。他否定天命,主張“明天人之分”和“製天命而用之”。這種用人事來代替天意,用人力與自然界作鬥爭,並使天地萬物都為人所征服、所利用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不但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在確立和鞏固封建專製統治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為他自己的養生主張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荀子“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導致了他對人、對人的能力、人的健康的高度重視;而人們通過“養備而動時”,贏得了健康的身體,聰敏的能力,為人們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條件,進而又證明了“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的無比正確。荀子的養生主張之所以對後世影響很大,其道理就在於他從唯物主義思想出發,認識養生問題。

李悝發布“習射令”

李悝(前455—前395),戰國時期魏國人,曾任魏文侯相國(戰國時期官名,為百官之長)。李悝與趙國的公仲連、楚國的吳起、韓國的申不害、齊國的鄒忌、秦國的商鞅,都是戰國初期積極主張和實施變法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李悝在為魏文侯的相國以前,曾經擔任過“上地”的地方長官(“上地”在陝西綏德一帶,與秦國近鄰)。李悝為了防範秦國的進攻,積極主張並組織郡內的人練兵習武。他要求每個人都要學會射箭,並都能成為一個善射者。所謂“善射”,就是要“百發百中”,“百發失一不足為善射”。這種要求,顯然是對射者的高標準要求,百發百中非一日之工,這就迫使每個人必須刻苦練射。

其實,射箭是中國古老的體育項目,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與猛獸和飛禽作鬥爭中逐漸發明了弓箭,那時隻作為生產的一種工具。後來,隨著階級的產生,部族之間戰爭的爆發,弓箭才作為一種武器而用於戰場。於是,平時練箭就成為一種體育活動。我國周朝時期,射箭已經非常盛行。射箭比賽常常進行,天子諸侯有“大射”、“賓射”、“燕射”之分,民間也有“鄉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射箭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體育運動。墨子擅長於射箭。《公孟篇》說:“二三子複於子墨子學射者。”說明常有人跟墨子學習射箭。墨子說:“欲眾其國之善射禦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不能射禦之士,我將罪賤之。”墨子對“善射禦之士”和“不能射禦之士”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待辦法,其目的是為了獎勵學習射禦,爭取兼並戰爭的勝利。

不過,盡管在春秋戰國之前射箭運動就已經很盛行,但還沒有達到春秋戰國時李悝對射箭那種重視程度。李悝為了更廣泛在民間開展射箭,達到百發百中的程度,他下了一條命令,後人稱之為“習射令”。命令的主要內容是:“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音地),中之者勝,不中者負。”意思是,對一些不易判決的官司,就讓其雙方進行射箭比賽,射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贏了,射不中靶子的,就算官司打輸了。

用射箭來決定官司的贏輸,今天看來的確是荒唐可笑的,但李悝下令讓人們練射箭,目的並不是僅僅用於打官司,而是以此作為練箭的手段,目的是促進每個人都要學會射箭,提高射箭技藝,人人成為善射者,以防禦秦國的侵略。從這一點來看,李悝所發布的“習射令”並不是荒唐的,因為實施“習射令”以後,確實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每個人都掌握了一套嫻熟的射箭技能。所以,當秦國侵略時,他們確實靠著高超的射箭技藝打敗了秦國。實施“習射令”,達到了預期目的。

從此以後,各國射箭的人越來越多,湧現了無數射箭好手,百發百中的神射手自古以來屢見不鮮。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養由基“百步穿楊”。《史記》中記載的“李廣射石”,不僅百發百中,而且力大無比。我國古代南北朝有個名叫孫晟的神射手,他能“一箭雙雕”等等。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火藥和火器發明了。弓箭,這種原始的生產和戰鬥武器才逐漸喪失了它原有的地位和作用,而被較先進的火槍火炮所代替。但是射箭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項目仍然被流傳下來,後來這項運動在世界各國開展,普及各國。國內和國際射箭比賽經常舉行。現在,射箭已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要項目之一。

霍去病踢球震軍威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官至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古代爵位名)。

西漢時期,漢朝北部疆界長年受到匈奴貴族的侵擾。匈奴進犯漢朝邊界後,不斷掠奪人民的財物,殺戮漢族官吏百姓,使邊疆一帶百姓不得安寧。霍去病小時候就十分仰慕將軍率兵打仗,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殺向戰場,為朝廷立下戰功。在他18歲那年,他親自到漢武帝麵前請求出征。武帝見他少年有誌,膽識超凡,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賜封他為剽姚校尉,霍去病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願望,很快他便率軍開往前線,首戰告捷,立下了赫赫戰功,消息傳到漢武帝那時,漢武帝十分高興,對霍去病的軍事才能更加賞識。霍去病先後六次出擊匈奴,解除了西漢初年以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