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俗流言5(1 / 3)

第三章世俗流言5

鹹淡同碗

清朝乾隆年間,杭州西湖畔有家王記飯店,兩間店麵,很不起眼,“當家菜”隻有兩樣,都是杭州風味。一樣是家鄉鹽肉,杭州話叫“鹽件兒”。這鹽件兒做得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鹹淡適合,香氣撲鼻牙菜時並不整盤端上,一次隻上一碟,要肥要瘦要五花,悉聽尊便。另一樣是魚頭豆腐羹,選米考究,現燒現吃,一鍋一碗,特別使人感到神奇的是,每碗豆腐羹的味兒隨客而異:四川人吃有川味,廣東人吃有粵味,蘇州人吃起來有甜味,湖南人吃起來有辣味。

為什麼這兩樣“當家菜”能如此神奇?原來,王掌櫃不用別人,而是親自跑堂。他觀其色,辯其言,先弄清顧客的口味愛好。對老顧客的口味,他心裏自然有本賬;對第一次來店的新顧客,他眼觀神色,耳聽語音,口問食性,費盡心機,不弄清情況決不喊菜。他和掌勺的大師傅配合默契,在喊菜時夾進別人聽不懂的“行話”,而掌勺的一聽就知道這菜該是什麼味。所以端上來的菜,誰吃了合誰口味,個個滿意。漸漸地,小飯店出了大名氣。

一天,來了兩位新客,專點魚頭豆腐羹。王掌櫃當下一琢磨,知道一個口輕,一個口重,就喊掌勺的用“一鍋兩開”來燒菜:同鍋燒成,分裝兩碗,其中一碗多擱些鹽。兩位新客吃完後說:“味道不錯,隻是有點美中不足。魚頭豆腐羹用小碗分裝,容易涼,明天花板中午我們倆想合吃一碗羹,喜鹹的吃起來鹹,喜淡的吃起來淡,辦得到嗎?”王掌櫃眉頭一皺,思索片刻,點頭應諾道:“好,明天中午,保您二位吃到一碗兩味的魚頭豆腐羹。”

第二天,那兩個人果然準時來了。王掌櫃拿出兩保紫砂羹匙,在兩人麵前一擺,然後端出一碗魚頭豆腐羹來。喜鹹的顧客舀羹一嚐,點頭道“鹹得人味”!愛淡的顧客舀羹一嚐,讚歎道“清淡適口!”真是奇了,莫非這掌勺師傅有神相助,不然怎能燒出一碗兩味的魚頭豆腐羹?

這哪裏是神助,羹還是羹,本身燒得清淡。隻是愛吃鹹的那位顧客所用的柴砂羹匙,被王掌櫃在鹽水裏熬了足足一夜多。這樣以來,自然愛吃鹹的覺得“鹹得入味”,愛吃淡的覺得“清淡適口”了。

春節的由來

天增歲月人添壽,歡歡喜喜過新年。春節是我國人民最熱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關於它的來曆,有一些饒有趣味的傳說。

一種傳說是:曆史上黃帝曾跟蚩尤大戰,黃帝在農曆正月初一那一天戰勝了蚩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戰績。

另一種傳說是:我國古代有一種叫做“年”的奇怪的野獸,其生性異常凶殘,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來傷害人畜和毀壞田園,鬧得人心惶惶,人人懼怕。當時,有些比較聰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個巧妙之計: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門外擺著桌子,桌上放上豬頭、牛頭、羊頭、狗頭和雄黃酒等等。那個叫“年”的怪獸看見豬頭、羊頭等之後,立即趕來,張開血盆大口,想飽餐一頓。人們看見怪獸來了,馬上點燃柴堆,敲起鑼鼓,大放鞭炮,頓時火光衝天,鑼鼓、鞭炮響聲不絕,把怪獸嚇得落荒而逃。於是,人們互相祝賀平安,後來人們就把正月初一定為吉祥的日子。這個神話傳說,反映了人們跟邪惡作戰的堅強意誌,也反映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種傳說是: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穀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農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為“年日”,每逢這一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看做一歲之首,一年開始,成為中華民族及至世界華人的一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

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有了清明節。

不少地區又把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祭祀節。寒食節應當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由於時間相近,人們便習慣地把兩個節日當成了一個節日。

寒食節的由來取意於春秋時期的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晉公子重耳未繼位之前,遭到晉獻公的追殺,在外顛沛流離了19年。介之推與狐偃、趙衰等一批老臣,與重耳患難與共,相伴十幾年忠貞不二,吃盡了苦頭。最艱難的時候,介之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充饑。後來,重耳當了君王,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晉文公。他重賞了有功之臣,誰知偏偏把介之推給忘了。而介之推卻也不申辯,不爭功,背著老娘隱居深山,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介之推的功勞,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之推母子。打聽了很久,聽說在綿山一代隱居。可是還是尋不到,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出來。麵臨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後與母親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懊悔,便下令厚葬介之推,還改綿山為介山,以示追悼,並親自為介之推掃墓。晉國百姓為紀念介之推,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節前那一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

後來,清明節掃墓習俗流傳下來,成為我國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風俗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年中秋節,一家人圍在一起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的風俗是怎麼形成的呢?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並將農曆每季中的每個月的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8月15日,屬於秋季的正中,古文稱為“仲秋”節或“中秋”節。

由於長期戰爭烽火綿綿不息,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常常以月寄情。這種情狀在曆代詩文中常見,諸如:唐代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間生死。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外頭”等。可見月亮在古時就作為光明、純潔、美好的象征。

古時候,由於人們對宇宙缺乏科學的了解,便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裏,一定有什麼神仙菩薩關懷他們,保佑他們;同時,也由於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常將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於天上月亮中的月神,以求其降臨幸福,這就有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白兔搗藥”、“廣寒宮玉蟾”以及“唐明皇遊月宮”等種種神話故事傳說。所以,在民間就逐漸地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月餅的風俗習慣。

愚人節的由來

每年4月1日,可能會有人給你開一個善意的玩笑,發一個假信息,讓你上一當。那是因為這天是西方民間傳統的節日——愚人節。

愚人節起源於法國,與曆法改革有關係。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和“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