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國一百二十四年,新王即位,改元天曆。

天曆一年,掃清亂黨,肅清朝綱。

天曆二年,廢除酷刑,減官稅,鬆徭役。

天曆三年,親出燕國,建立盟約,邊境安寧。

物阜民豐,百姓齊樂,萬人跪呼“英明聖主。”

新王曰“善”,取一“英”字,號“英王”,流芳四國。

天曆四年,百官上表,求立東宮。同年,立當朝右相之女—寧欣怡為第一貴妃,曰:“寧妃”,賜雅寧閣,極盡榮寵。

——楔子

-------------------------------故事開始的分割----------------------------------

後宮,外人豔羨的金鑲美玉之地,朱紅宮牆,琉璃瓦麵,鼎鐺玉石,金絲帛錦,亭台樓閣,回轉長廊,集人間之美於一體,享天下之榮華。但,唯有在這深宮之中的人才知水不清則渾,魚不躍則死。

有人榮,有人則衰。有人喜,有人則哭。

比如獨霸聖上恩寵的第一貴妃—寧妃,後宮之中,無人敢視,唯有跪伏。後宮無後,寧妃自是為首,下有二嬪一婕妤,剩下的便是些散役,也就是美人、才人、良人,後宮妃嬪總數不到10人,在曆代國君中,實屬難得。

而這寧妃,素有京都第一才女之稱,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身居閨閣,外人未見其貌,但能獲得英王獨寵,想必也是有驚人之貌。

論家世,後宮之中,誰能與她匹敵。寧妃乃當朝右相-寧相的掌上明珠,寧相—寧澗,素來簡樸,但卻為了寧欣怡的周歲生辰大辦宴席,還大笑曰“隻此一女,她哪怕是要天上的星星,老夫也定給她摘下來。”一時成了民間佳話,愛女如斯,唯有寧相。

說起寧家,這百姓都是稱手叫好啊。寧家祖上乃開國功臣,輔助高祖帝開疆辟土,打下這半邊江山,戎馬一生,高官爵位自是不必說。當年寧家先祖曾拚死護住,忠心可見一斑,高祖帝為表示感激之情,特賜免死金牌一塊,曰“無論寧家後人所犯何事,均免死罪!”此舉震驚朝野,更是讓寧家成了黎國第一大家。

後來寧家先祖輔助新帝即位,主動交出軍權,深得帝心。寧家後人也開始改武從文,也是寧家的家風甚好,後人一個個都是俊傑。一直到這一代,寧家儼然成了國之根本。當朝的寧相乃先帝任命的顧命大臣,輔佐新君,而寧家門生遍布天下,朝野之中,怕是過了半數都乃寧家門生。

寧澗有一子一女,子乃當朝最年輕的武狀元,受封“驍騎將軍”,奉命嚴守邊關,小女兒寧欣怡又入宮為妃。而寧澗之弟又是左將軍,手握兵權,鐵騎20萬。這寧家,真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啊。

而我們要說的正是這寧欣怡,曾經才冠京都的第一女,如今的寧妃。

--------------------------------------分割線-----------------------------------

雅寧閣內,一名容貌豔麗的女子坐在用紫檀木做成的貴妃椅上,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身上穿著縷金白蝶穿花落地裙,臂纏一件翡翠撒花薄紗羅的披帛,腮凝新荔,膚如凝脂,紅唇含笑,眉眼含情,真真是天然一段風騷,既是嫵媚,又覺出塵。

不錯,這女子正是寧妃。

隻見她伸出纖纖玉手,端起放在紅漆木做的四角桌上的清茶,置於鼻尖,閉上眼,深吸一口輕煙,小抿一口,又放回原處,朱唇輕啟,聲音婉轉若林間畫眉,“馨兒,你說,她現在怎麼樣了?”

趴在腳邊的蘭馨聞言身形一顫,隻覺身陷冰窖,咬咬下唇,小心翼翼的答道:“回娘娘話,奴婢隻聽說她那日被杖責三十後就高燒不止,若是無人醫治,怕是熬不過幾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