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靈情感5
指桑罵槐
“指桑罵槐”用以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十六回:“咱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賈政壽辰三日,寧榮二府的人丁都來祝壽,場麵非常熱鬧。這時,夏太監騎馬來到賈府,直至正廳下馬,滿臉笑容,走到廳上,南麵而立,肅然說道:“奉特旨:立刻宣賈政入朝,在臨敬殿陛見。”說畢,連茶也沒有喝,就乘馬去了。
賈政等連忙整裝入朝。入朝後才知道是元春被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喜訊傳來,寧榮二府上下內外莫不歡天喜地,惟有寶玉“置若罔聞”(意思是:好像沒有聽到這個喜訊一樣)。隻有聽說賈璉與黛玉要回來,先遣人來報信,說明日就可到家,寶玉聽了才略有些喜意。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中午,賈璉才把黛玉接到賈府裏來。寶玉好好端詳了黛玉一番,覺得她比以前出落得越發漂亮了。寶玉將北靜王所贈茯苓香串珍重地取出來,想轉送黛玉。黛玉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說著便扔還寶玉,寶玉無奈隻得收回,暫且無話。
賈璉見過眾人之後,便回自家房中,問及別後家中諸事,又謝鳳姐辛苦。鳳姐說:“我呀,見識又淺,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給個棒槌,我就拿著認作針了’……你是知道的,咱家所有的這些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比喻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屹立不動,能起支撐作用的力量。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吾嚐從君濟於河,龜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又見北魏人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中流,指江河的主航道;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門峽市東黃河中。據《晏子春秋》載:春秋時,齊景公手下三個勇士,一個叫公孫接,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古冶子。這三個人有勇無謀,不管對君王還是對大臣們都沒有什麼禮節禮貌。對此,晏子非常痛恨他們,就勸景公除掉這三個人。景公說,這三個人勇力過人,恐怕不能力取。於是晏子想了一個辦法。他讓景公賜了兩個桃子,叫這三人論功吃桃,想用這個辦法讓他們爭鬥起來,互相殘殺。公孫接說:我曾接連打死過兩隻野獸,論功可以吃桃;田開疆說:我曾經多次打敗過敵人,論功可以吃桃;古冶子說:有一次,我隨國君外出,過河時,一隻老龜銜著駕車的馬跑到黃河中流的砥柱山附近去了,我當時不能遊水,而在水底下逆流百步,順流九裏,終於殺死了老龜救出了馬。
轉彎抹角
“轉彎抹角”形容行路曲折很多。也用來比喻說話不爽直。
此典出自《水滸傳》第三回:“當下收拾了行頭藥囊,寄頓了槍棒,三個人轉彎抹角,來到州橋之下一個潘家有名的酒店。”
中秋那天,史進邀請少華山頭領朱武、陳達、楊春前來莊上宴飲。當他們在後園飲酒敘談正高興的時候,忽聽牆外喊聲四起,火把通明。史進上牆一看,隻見華陰縣縣尉引著兩個都頭及三四百士兵前來捉拿朱武等人。史進和朱武等人稍微商量了一下以後,隨即放火焚燒莊院,帶領小嘍羅並莊客殺將出去。陳達、楊春一人一樸刀,結果了兩個都頭的性命,縣尉嚇得屁滾尿流,匆忙騎馬奔逃,眾官兵四散逃命。史進、朱武等殺散官兵後,即來到少華山寨內,殺牛宰馬,賀喜飲宴。
史進在少華山住了幾天,便辭別朱武等人去關西經略府尋找師父王進。史進獨自一人,夜住曉行,半月之後已來到渭州。渭州也有一個經略府,史進想“莫非師父王教頭在這裏?”史進走進一家茶坊尋問。茶坊主人並不知王教頭的去向。恰在這時魯智深走進茶坊,史進便向魯提轄施禮請問。當魯智深得知史進就是九紋龍時,非常高興,挽著史進的胳膊便要去酒店飲酒。
兩個人走出茶坊,在街上走了三五十步,隻見史進原來的師父打虎將李忠在街上使槍弄棒賣膏藥,他們便邀李忠一起去喝酒。“當下收拾了行頭藥囊,寄頓了槍棒,三個人轉彎抹角,來到州橋之下一個潘家有名的酒店。”三人在酒樓上飲酒聊天,較量些槍法,氣氛很活躍。
眾誌成城
“眾誌成城”比喻眾人齊心合一,做事一定能夠成功;或形容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力量無比的強大。
此典出自《國語·周語下》:“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周朝景王二十一年時,景王忽然改革幣製,鑄行大錢而廢止正在流通的小錢,使老百姓受到很大的損失。兩年後,周景王又想搜集民間的存銅來鑄造一口大鍾。第二年大鍾鑄成了,景王命人敲擊那口巨鍾,感覺那口巨鍾發出的聲音非常諧和,便對樂官洲鳩說:“你聽,這鍾聲倒是很好聽呢。”
洲鳩是一個很了解百姓疾苦的人,早就痛恨景王的所作所為。現在景王和他說起鍾聲的事,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怒氣,便憤憤地答道:“這說不上是諧和的聲音!大王鑄的鍾,那聲音老百姓聽了歡喜,那才算得是諧和;在這三年中,你鑄出了兩種害人的金屬品(大錢和大鍾),弄得民窮財盡,怨聲載道,我真不知什麼叫做‘諧和’?俗語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百姓們擁護的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它會像城堡一樣牢固;而百姓們痛恨的事情,沒有不失敗的,即使它堅如金鐵,最終也要銷熔!”
自食其言
“自食其言”說明說話不算話,違背諾言。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候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有一天,吳起出門碰到了老朋友,便邀請他吃飯。老朋友答應說:“好吧!”吳起便說:“我等著你一起來吃。”
老朋友到晚上還沒有來,吳起便不吃飯耐心等候他。到了第二天早晨,他便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和他一起吃飯。
吳起不吃飯等待老朋友,是他怕自己說了話不當話呀。他守信用到這種程度,所以他才能夠統率三軍吧?因為要讓三軍服從他,所以必須要守信用才行。第四章悟道明理
扁鵲見秦武王
此典出自《戰國策·秦策二》。
扁鵲曾有一次去見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讓他察看了,扁鵲請給武王治病。
武王身邊的臣子們說:“君王您的病生在耳之前,目之下,要治未必能徹底治好,恐怕還會弄得耳聾、眼瞎。”
武王將這些話告訴了扁鵲。
扁鵲氣得扔下石針,說:“君王您同懂醫道的人商議治病的事,卻又同不懂醫道的人壞了這件事。倘若用這樣的態度和方法來管理秦國的政事,那麼君王您必然會一下子導致秦國滅亡!”
伯樂遇驥
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你聽說過千裏馬的故事嗎?一匹千裏馬很老了,還拉著鹽車去爬太行山,累得蹄子變直,膝蓋彎曲,馬尾巴下垂,皮膚如潰爛一樣,周身汗水交流,在山坡上掙紮,拉著鹽車無論怎樣也上不去。
這時,正巧遇上伯樂來了,伯樂下車牽著千裏馬,哭了起來,並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它蓋上。
於是,千裏馬低著頭,噴吐了一口氣,然後仰起頭高聲長鳴,那聲音直衝雲霄,就像金破石裂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遇見了伯樂這樣的知己。
不知所雲
言語紊亂、空泛,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怎樣說才好。
此典出自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蜀帝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即位。當時才17歲,他什麼也不會,但他很尊敬諸葛亮,諸葛亮整頓吏治,獎勵農耕,囤積糧食,訓練軍隊。準備軍力增強後出師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