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算必勝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義軍推翻後,項羽由於最有實力,兵力達四十萬,遂自立為“西楚霸王”,並撕毀與劉邦誰先人關誰為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和漢中之地,卻將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用以防止劉邦東進。

項羽和劉邦及其領導的軍隊在推翻暴秦統治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二人也都是胸有大誌的,都希望天下聽命於自己。項羽做了天下的霸王,自然意氣風發。劉邦也自然對封自己為漢王心有不甘,隻是鑒於實力不及項羽,無奈地暫時聽命於項羽罷了。但是,劉邦並沒有消極地聽從命運的安排。在進入漢中的路上,拜丞相蕭何極力推薦的人才韓信為大將軍。

拜將之後,劉邦就向韓信問取天下的計策,說:“丞相多次在我麵前提到將軍您,將軍有什麼高明的計策教導我?”

韓信敬謝不敏,並反問劉邦:“大王您要攻取政權於天下,對手難道不是項羽嗎?”

劉邦說:“正是他。”

韓信又問:“大王您自己考慮一下,您在勇敢、強悍、仁慈、實力等方麵,比得上項羽嗎?”

劉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說:“我哪一方麵也不如他。”

韓信聽後,又拜賀說:“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經在項羽手下做過事,我就說說他為人的情況吧。項羽發怒大喊時,千人皆伏,那是勇猛到極點,但卻不能任用賢能的部將,所以說他隻不過匹夫之勇。項羽對人恭敬慈愛,說話體貼,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親自端藥喂飯,至於有人立功而應當封爵,刻好的官印在他手裏都磨平了邊角,他還不舍得將印授予人,所以說他的仁慈隻是婦人之仁。

“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臣服了諸侯,卻不在關中建立都城,而建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背棄了與您的誓約,而將自己親信的人封王,因此諸侯們對此都深感不公正。項羽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殘忍滅絕的,天下百姓對此多有抱怨,因此,百姓也就不親服他,隻不過都害怕他的威猛和實力罷了。項羽在名義上雖稱霸天下,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說項羽的強盛很脆弱。

“現在大王您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天下哪一個人不可以被您誅殺?用攻下的城邑分封給功臣,哪一個人不服從您?況且關中的那三個王:章邯、司馬欣、董翳本是秦朝的降將,他們帶領關中子弟多年了,死在他們手裏的子弟更是不可勝數,他們又欺騙部下而投降了諸侯軍,在新安那個地方,項羽還坑殺了二十多萬投降的秦朝子弟,唯獨章邯、司馬欣、董翳他們三個人保住了性命,秦朝的父老對這三人怨恨到了極點,可以說是恨入骨髓。項羽憑強大的威勢封了這三人為關中的王,而關中的秦人卻沒有喜愛他們的。

“大王您進關後,秋毫不犯,廢除秦朝的嚴苛法令,並與秦人約定法律。雖隻有那簡單的三章,但關中的秦人沒有不希望大王您來關中為王的。您人關之前,義帝與您及諸侯誓約:誰先入關誰就為關中的王。大王您第一個人關,您應當被封為關中的王,這一點,關中的民眾是都知道的。後來的結果卻是,大王您不能王關中,而去漢中為王,關中的秦民對此沒有不痛心疾首的。現在大王您若起義揮師東下,關中地區僅僅發布一個檄文就輕易地得到。”

劉邦聽後,十分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並且馬上聽從韓信的計劃,部署各個將領向東進發,和項羽的軍隊展開了持續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最終攻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韓信與劉邦的一席話,周密地分析了劉邦和項羽各自的優劣長短,以及天下形勢,計算他們的得失勝負,做出了東進的戰略決策,可謂是一個卓越的“廟算”,體現了“多算勝少算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