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誌第二
洪福寺曲瑄《景會寺碑》:缽池山舊有寺曰“洪福”,興廢莫詳。金銑《景會寺興造記》:前代有寺曰“洪福”,沿革無所於考。廣生案:寺為乾隆元年僧玉海建。見範以煦《淮壖小記》。曲、金碑文皆失考。
雨阻洪福,靈焰和尚方丈夜話,
同玉岩、天根、雲濤、雪莊諸大師作
(《柴村詩鈔》)方外傳遐
野寺逢寒食,瀟瀟風雨侵。不因今夜話,那得古人心。漏永渾無夢,鍾殘微有音。趨途競初日,兄弟各山林。
景慧寺《淮安關誌》:景慧寺在缽池山之陽,背淮麵湖,境最清曠。相傳建自宋季,明正統戊午年重建,乾隆癸未修,甲午河溢被淤。
募修缽池山景慧寺序王久章
(《淮安藝文誌》、《淮安關誌》)
嚐聞慈光度世,普洪照於龍湫;靈鑰修根,種元儲於鷲院。匪緣六度,曷究三明。是以布地為園,用結人天之果;捐珠飾佛,總成迦葉之因。雖妙土莊嚴,胥尊佛律;而崇仁廣布,悉仗檀那。茲惟缽池山景慧寺,嶜岑隱隱,林鬱嶟嶟。在方內附名七十洞天,於淮南實號無雙福地。
考自王喬煉服,益令勝跡留傳。飛渡久而仙蹤仙境依然,曆年多而丹井丹台俱在。高接璚田玉界,宏開貝闕珠宮。大眾修虔,先皇賜額。朝參夕課,風迴鍾磬渡潮音;諷唄譚經,香散旃檀彌法度。諸天絕勝,三寶元津。以故鄉先達胡公,四世賢科繼武,一邦文獻司盟。葺宇函經,護持法寶;增田拓地,給贍伊蒲。奈何一燹於兵,再摧於水。雕梁畫棟,風雨剝金碧之暉;堊壁丹垣,苔蘚蝕龍蛇之影。經台火冷,香積煙消。苾蒭擁破衲以長嗟,居士禮空王而太息。幸值郡守劉公,以宰官身,具壽者相,性通三藐,慈本一真。滅火迴風,溥清涼於六道;噓枯潤槁,沛甘雨於大千。慧海迢迢,勝(固)[因]種種。真八門之寶筏,洵四眾之毗城。忽轉金輪,來登竺苑。圓明一燦,佛日重輝。捐布花金,斡旋靈化。第欲鳩工集費,須教磨杵聚沙。竊惟和階友人李師白氏,翻縑習靜,邀嗬護於山靈;禮佛逃禪,睹修崇於福主。
僧人普雷、慎戒,薰心發念,合掌征言。為綴因緣,庸塵檀越。所冀台階柱輔,先蔭慈雲;香社英耆,倡輪慧日。間動慈悲願,凡堆金粒粟,都作津梁;儻發菩提心,即一木片磚,皆成正果。以慧修慧,累福德於層台;從明入明,脫幻塵於彼岸。若非前身是佛,定知今日如來。上刹惟新,宏因不淺。請灑功德水,應超不二天。是為序。
景慧寺明潘采
(以下並《山陽詩征》,此首又見《淮安藝文誌》)
忽到金山寺,悠然世慮無。慈雲籠古木,慧日照浮圖。入定參三昧,逃禪悟四隅。嗟予沉陸海,聊爾憩斯須。
憩景會寺二首潘采
煙水蒼茫路幾重,招提隱隱白雲封。談經石畔來元鶴,說法台邊護赤龍。雙樹百年瞻慧日,斷碑何代覓仙蹤。殷勤最喜僧留客,絕勝當時飯後鍾。
春服初成興頗宜,蒼鬆綠竹訪顛師。細烹丹井消塵鞅,旋采山花療客饑。悟後機心渾自化,覺來真性本無私。蒲團一坐楓林晚,滿院爐煙禮六時。第二首又見乾隆《山陽誌》、《山陽耆舊詩》、《淮安藝文誌》。
自景會寺歸草堂,忠行自
江右抵裏過訪清徐麟吉
一床涼雨臥東林,千裏窮交見素心。
湖上片帆歸夜月,樓頭罇酒話秋陰。
自傷故國吹簫客,誰贈長門賣賦金?
惟有西風憐冷骨,飄來黃葉補衣襟。
登缽池山景會寺陸誌寬
(此首又見乾隆《山陽誌》)
城北紅樓望裏開,蔦蘿鬆柏似天台。胡僧講法留方丈,仙客燒丹剩藥台。白鳥銜魚荒岸過,清童攜酒遠村來。遊人絡繹心無事,誰念關西戰馬摧?
景會寺秋日田興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