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2)

翁英滿洲人。康熙十六年,以工部屯田司員外郎任淮安關監督,政尚寬簡,商賈悅服,凡所惠恤士民者,又無不周至。關署密邇缽池山,翁英目睹山寺傾圮,會漕、河、撫三院廣生案:是時漕院為帥顏保,河院為靳輔,撫院為田雯捐俸,慨為之倡,翁英竭力為之佐。商民去後追思,於河堤堡房之側建立書院,設屍祝之。《淮安關誌》,參翁英《重修景會寺碑誌》。

黨古禮滿洲人。刑部郎中。康熙五十三年任淮安關監督。關署後俯臨山子湖,湖與運河止間一堤,南始伏龍洞,北抵缽池山,東繞鹽河一帶,周環約數十裏。荇藻紛披,魚鳥飛躍,至夏則芰荷圍繞,水香襲人,乃為建亭湖心,名曰“愛蓮”。綠樹紅橋,周環掩映,一切竹幾、木榻、茶鐺、酒榼之具,隨意位置,為一時遊觀之勝。閻省庵題聯句雲:“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後有漁歌。”蓋實景也。亭內供大士像,相傳有僧自雲台負來者。黨古禮為人襟懷闊達,敏雅絕倫,綜核淮榷,事不煩而就理。《淮安關誌》,參邱兢《遊愛蓮亭記》、黃達《重遊愛蓮亭記》。

劉廣字豫庵,號鶴江。父宮,於書無所不讀,詩尤深細。廣遵奉庭訓,以文章顯,淹雅博洽。康熙中,補增廣生員,屢試南省未售,乃閉戶著書,暇則伸紙揮毫,臨摹右軍法貼,故詩、字為一時之冠。與吳之榕、孫耕輩,時觴詠愛蓮亭中。晚遊關陝,七十外猶作客。《淮安關誌》,參段朝端《跰餘話》。

田興助字九一,號耕者。幼工詞翰,有神童之譽。家貧,親老棄儒,謀升鬥以資孝養。親沒,竭力營葬,家益困。顧性好施予,有以危亡告者,雖廚不舉火亦解衣質物濟之。裏有公事必奮勉倡率。如:遷建文昌閣,修理邵公橋、陳公新路,皆曆曆膾炙人囗。《淮安關誌》。

汪枚字卜三,號梅峰,以所居近缽池山側,故又號缽山。山陽名諸生,躭學嗜古,讀書晝夜不少懈。年十九補弟子員,旋食餼。嚐下帷揚、通間,淹博之稱籍甚淮上,汪廷尉荇訓奇其才,邀至京。晚年歸裏,汪塚宰謹堂薦之渤海高師相。廣生案:師相名斌,鑲黃旗人。時師相督河清江,幕中多賢豪之士,日事唱酬。著有《古文選注》、《秦淮遊草》若幹卷。弟傑蒐其詩文,刻全集,名《缽山存稿》行世。《淮安關誌》,參汪傑《(銖)[缽]山存稿跋》。

朱涵字蘊千,山陽人。乾隆壬戌進士。嚐讀書乾元道院。一子嘉樹,早卒,其聘妻安東張氏,年十五,聞訃,促家人治素服,如朱氏詣殯而弔,已弔而謁舅姑,舅姑慟不勝。戚黨見者無不太息泣下。《淮安藝文誌小傳》,參朱涵《煉丹台仙跡記》、汪枚《張貞女傳》。

黃達字上之,華亭人。乾隆壬申進士。初選池州府學教授,丁外艱,服闋,補淮安府學教授。達,負閎麗之才,秉鐸逾十載,訓士諄至。平居收輯故實,凡忠效、節烈、畸人、端士悉為作傳,表其微。詩亦為同郡沈大成所稱。嚐夢登一樓,非複人間,忻然得句雲:“江影山光共一樓”,遂自號“一樓”。所著《一樓集》有遊缽池山、愛蓮亭諸記。《淮安府誌》、《華亭縣誌》,參夏之蓉《一樓集序》、黃達《字說》。

伊齡阿字精一,滿洲人。乾隆三十七年、四十一年,兩任淮安關監督。三十九年秋八月,黃河溢岸,伊齡阿念三街水道向以山子湖為總彙,爰繪《水塘故跡圖》,捐俸千餘兩,鳩工度地,自百子堂、三元宮起,曆關署後觀音庵橋,迤邐東下,中瀹徐家橋一帶,支溝瀅洄,出魁星樓外,南引回施庵、翁公祠諸塘水,曆通源寺,過篆香樓,併向東北抵劉家窯止,更於尾閭處建立石洞,水大則開洞放水,出鹽河彙達魚濱河以入於海。統計河長千有七百餘丈,囗闊三丈五尺,底闊一丈五尺,深七尺有差。尋調任兩淮鹽政。洊曆浙江巡撫、工部侍郎。丁玉衡稱其“惠澤之及於賈舶者,與淮水同流;清望之著於河幹者,與缽山並峙。”《淮安關誌》,參丁玉衡《挑濬泄水河碑記》。

楊鈵字品川。材具素優,長板閘鎮。向有山子湖,在關署後、缽池山南,上承清江浦,下至窯溝,廣袤數十裏,與邱家一水相通,以新路為界。乾隆甲午,黃河老壩囗漫工,兩湖淤成平陸,地勢高仰,板閘一坊轉致釜底。夏秋陰雨,東園房屋鹹在泥澇中。鈵自南河遊幕歸,相度形勢,自百子堂起至劉家窯止,挑挖泄水河一道,導引清江下注之水安流而東,使無積澇之患。又自魁星樓外觀音庵起,挑挖支河一道,導引東園一帶積水入泄水河,歸鹽河入海。將劉家窯石洞改建石閘,以資啟閉。十數年來,河水無壅滯。民人勒碑稱頌不衰。《淮安關誌》。

吳棠字仲宣,安徽盱眙人。道光甲午舉人。鹹豐初為清河令,迄官漕督,先後凡十年。撫輯彫殘,忠勤不倦,江北倚為屏蔽。曆官江蘇巡撫、閩浙、四川總督,卒諡勤惠。棠為漕督,駐師瓦礫中,築河北土圍,旋築清河縣城,屹為重鎮。四鄉圍寨,次第興修。景會寺樓上佛前有額曰“應如是住”。聯曰:“清磬誰敲,點綴缽池風景;法輪常轉,保全福地河山。”棠手筆也。《淮安府誌》,參吳棠《缽池山遊記》。

黃鈞宰字天河,原名振均,字宰平,自號缽池山農。道光己酉拔貢,奉賢縣訓導。鈞宰壯時,倜儻權奇,晚因病飲鐵酒,致狂易,升屋叫號,展轉屬纊。著有《金壺七墨》。《山陽詩征續編》“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