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赴遼保國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他所著的《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一份珍貴的遺產,也是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的一部傑出的著作,被世界各國科學家稱讚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沈括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愛國者,他出使遼國,據理力爭,保衛宋朝疆土的佳話,被後人廣為流傳。
那是宋神宗時期(1074),北方強國遼不斷挑起邊境爭端,並向宋朝提出無理的土地要求,遭到宋朝的反對和抵製。於是,遼國在邊境陳兵百萬,殺人燒房,以武力相威脅。麵對事端,宋神宗憂心忡忡,如何既避免戰爭又不失疆土,唯一的辦法就是派使者赴遼,直接交涉。而能擔當起這一艱巨使命的,隻有才能出眾,成就卓越的沈括。
沈括接旨後,馬不停蹄趕回東京,麵見宋神宗。宋神宗關切地問:“遼方心理難以捉摸,萬一中途生變,危及使者安全,卿將何以自處?”其實這一問題,沈括在接旨時就已想過,和強盜般的遼國談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還要冒極大的風險,談判的勝負,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安危,更攸關宋朝的主權和大好河山的存亡。在國家安危和個人生死麵前,沈括早已做了抉擇,他毫不遲疑地表示:“臣隻有用一死來回答!”
在做了緊張、周密的準備之後,沈括率領使團離京赴遼。一路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排除了遼方種種阻撓,終於到達遼國。
遼道宗“設宴”招待宋朝使團。隻見宴會廳外刀槍林立、戈矛交叉;宴會廳內廷臣雲集,冠蓋如雲;內外戒備森嚴,陣勢咄咄逼人。望著這殺氣騰騰,如臨大敵的場麵,沈括從容不迫,昂首而入,在使者席上泰然就座。
遼方首先用已經確定的河東地界為由進行試探,被沈括明確的回答頂了回去“河東地界早已了當,我等此番是奉旨前來回謝”。遼方見沈括答辭嚴謹,無懈可擊,便原形畢露,提出了代州鴻和爾大山一段以分水嶺為界的要求。這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直接關係到宋朝的領土完整和主權。這個問題早在宋仁宗時就已解決,並專門立石峰為標識。麵對遼方無理要求,沈括當場舉出遼方於1042年與宋方共同商定以鴻和爾大山北山腳為界的事實,拿出遼順義軍承認以鴻和爾大山北山腳為界和天池子屬於宋朝的屢次公文。沈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遼方自己的文件反擊遼方的無理要求,使環座驚愕,為之失色。遼方還想強詞抵賴,沈括嚴正回絕說:“你再說千般道理,也無濟於事。必須有確實的文字根據,關於鴻和爾,隻有這幾個字‘大山腳下為界’;天池子也隻有幾個字‘地理屬寧化軍’。此外,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遼方見逼索不成,隻得中止談判,沈括首戰告捷。
過了幾日,沈括再次率員“赴宴”。遼方又一次提出了原來遼方一百多“部族”在天池子牧馬之事,想用這一“事實”,挾逼沈括承認他們享有土地主權。沈括馬上給予義正辭嚴地批駁。指出:地界文字有明白無誤的記載,遼方“不應當過界下帳,而且有照據為憑,豈可不憑文字,隻據口說!”遼方見在此問題無稻草可撈,轉而重新提出鴻和爾界來糾纏。沈括見遼方已理屈詞窮,便開懷暢飲,不加理會。好一會,沈括才一針見血地指出:遼方在公文中,故意漏下山腳的“腳”字,現在又處處設防,不敢說出一個“腳”字來。其實,在這次遼使致宋廷的信中,早已承認了這點,即使遼方不承認,也無礙於事。說罷,便起身說:“我喝醉了,不及一一回話,且休見怪!”
兩次交鋒,遼方已無力對陣,但還不甘心就此認輸。在以後的幾次談判中,強詞奪理,胡攪蠻纏,但都被沈括依據事實,駁得體無完膚。前後六次會談,沈括都是這樣絲毫不懼,堅持鬥爭。在大量的事實和雄辯的批駁下,參加談判的遼臣們滿麵羞慚,不敢再強爭下去。不得不放棄了討索土地的要求,也不敢貿然發動軍事行動,沈括出色地完成了這次赴遼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