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正氣留乾坤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他少年時曾隨父到過北方,親身體會到敵人鐵騎蹂躪下的痛苦,認識到國破家亡的可怕,因而激發了他強烈的愛國熱情。當清兵占領他的家鄉時,他毅然投筆從戎,開始了長達19年之久的抗清鬥爭。19年間,他曾率領義軍和鄭成功的部隊聯合,轉戰江淮,攻城陷府,打擊清軍;他也曾在極端危險、困難的條件下,與敵人拚殺在大別山區;即使在功敗垂成之後,他也沒有喪失抗清的意誌,繼續組織新的義軍隊伍與清軍作戰,使張煌言的隊伍成了最後的一麵抗清旗幟。清朝統治者把張煌言看作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一麵調集重兵,圍襲義軍;一麵懸賞通緝張煌言。由於叛徒的出賣,張煌言不幸被捕。

清兵把張煌言帶到提督府門前,讓他從邊門進去,張煌言屹立不動。浙江提督趙廷臣妄圖勸降,忙將他從正門請進,並叫人大擺酒席。張煌言昂首厲言說:“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餘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說罷轉過身子,不說話也不吃飯。

敵人見勸降不成,便把張煌言打入大牢。在獄中,張煌言思緒萬千。他回憶起自己戰鬥的一生,出生入死,披肝瀝膽,雖說屢挫屢起曆盡艱辛,但抗清的意誌從沒衰退,並維持著東南一帶的抗清局麵。現在國破家亡,自己也成了囚人。他想到持節在匈奴19年的漢代愛國者蘇武,並以他自況,提筆賦詩:“蘇卿仗漢節,十九歲華遷……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表明他的愛國之心,堅如金石。他又想到平生最敬佩的二位楷模: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嶽飛,明朝抗瓦剌的英雄於謙,他們都埋葬在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時刻鞭策著自己去戰鬥,現在自己再不能去殺敵報國了,但要像英雄們那樣,保持對國家的忠貞,不惜犧牲生命,將碧血獻給國家,想到這裏,他又提起筆來寫道: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過了十多天,張煌言被押往杭州。臨行之日,寧波好幾千百姓,不顧清軍的森嚴戒備到碼頭送行。麵對家鄉父老,張煌言先朝北拜了四拜,表示向故國辭行,說:“臣的誌向完畢了!”又朝城門拜了四拜,表示向故鄉辭別,說:“怪我無能,叫故鄉父老白白苦了二十多年,辜負了大家的期望。”說罷,告別鄉親,昂首登船。此情此景,使在場的百姓無不失聲痛哭。

張煌言被押到杭州,敵人還想用封官許願勸他投降,但都被張煌言嚴詞拒絕。他仿效屈原的《離騷》在獄中牆上大書《放歌》一首:

“予生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予之浩氣兮化為風霆,餘之精魂兮化為日星,尚足留綱常於萬禩兮,垂節義於千齡!”

1664年農曆九月初七,敵人把張煌言殺害於杭州。臨刑之時,他昂首挺立,壯烈就義。死後,杭州人民根據他生前:“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墳一座無”的願望,連著嶽飛和於謙兩座墳墓,安葬在杭州南屏山的荔子峰下。

他的墓前時常有“包麥飯而祭者”,“寒食酒漿,春風紙蝶,歲時澆奠不絕”,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張煌言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鬥爭事跡的敬仰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