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鬥大王

20世紀70年代初的一天,黃浦江畔一艘滿裝著原木的輪船,停靠在上海港木材裝卸公司的碼頭邊。

青年裝卸工包起帆,正和另一位曾是他同學的工人一起,像往常一樣,在船上作業,任務是把船上的原木卸到碼頭上來。

那粗粗的原木,輕的500公斤,重的有10餘噸。隻見他們用手指般粗的鋼絲繩將原木一捆捆地綁起,以便讓吊車將它吊出船艙,排列在碼頭上。碼頭上的原木已堆積如山。

這時,一捆被吊得高高的原木在空中打轉,突然,它從上麵滑了下來!

“啊!”同學驚叫一聲。禍從天降!他的十多根肋骨被壓斷,口中噴出鮮血。

包起帆眼見發生在身邊的慘劇,心如刀割……

他17歲初中畢業進公司當裝卸工已經四五年了,深深體會到木材裝卸不僅勞動強度高,而且危險性大,一出事故,工人輕則受傷,重則身亡。它給多少裝卸工帶來過不幸,工人們畏懼地稱它為“木老虎”。

木老虎!我們是在老虎口下工作啊!什麼時候能製服這隻木老虎呢?包起帆悲痛地想。

可是不久,災難卻一次又一次地降臨到他自己頭上。1974年某一天,他在用鋼絲繩捆綁原木,吊車的鐵鉤鉤住鋼絲繩升起時,竟把他的大拇指連同手套拉碎,肉翻出來露出骨頭,鮮血淋漓!

好容易把手傷養好,一次作業時包起帆又被原木壓傷了腿。

同伴們和自己的切身苦難,使包起帆痛下決心,立下誓言:一定要製服木老虎!

包起帆要製服木老虎並非易事。首先是文化、技術水平不行。那是“文革”期間,一場動亂使他失去升學的機會,說是初中畢業,實際隻有初二水平。他開始刻苦學習。

正好他被調到電吊修理組。他積極地向老師傅學了不少技術。同時,他又買了《機械製圖》《鉗工基礎》等書,用晚上時間拚命地學,可大多數內容他一知半解,甚至一點不懂。

於是,1977年包起帆26歲時,他發奮考進上海業餘工業大學,專攻起重運輸機械專業,把專業學習與製服木老虎結合起來。

他邊學,邊設想製服木老虎的方案,可一直沒找到理想的。

一天,他從碼頭走過,看到別的公司在卸船艙裏的黃沙、石子。他們用的是抓鬥。根本不需裝卸工在船艙捆綁,那抓鬥一抓一合,就把黃沙石子輕鬆地抓起移往碼頭……包起帆忽地靈機一動:

哎!裝卸原木是不是也可以用抓鬥呢?

對!我可以想辦法設計一種可以抓原木的抓鬥!

但是,當他把這一想法告訴周圍許多同誌時,大家都搖頭。因為上海港在1958年、1976年曾先後有人搞過用於大船上卸原木的抓鬥,都失敗了。而且,也沒聽說過國外有這種抓鬥。

包起帆沒有氣餒,他想:不搞不行啊!“木老虎”一天不製服,木材裝卸工人的安全就一天得不到保障。何況,以前兩次失敗了,不等於以後就搞不成功;自己具備在船上實際操作的經驗,又學到了理論知識,隻要把全部精力撲上去,相信是能夠搞成的。

在公司領導的支持下,包起帆興奮地幹了起來。他跑圖書館、資料室、情報所,查閱國內外有關木材裝卸知識的資料,找數據,回到家裏搞設計。並用紙板做成模型,反複試驗。

不知用掉了多少紙板、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經曆了多少次失敗,在1981年包起帆30歲時,他終於發明了“雙索門機抓鬥”,使原木裝卸工人擺脫了死亡的威脅。